神功戲賀誕酬神
澳門節慶特別多,不少廟宇仍保留着賀神誕的儀式,為廟內神明“慶生”。除了祭祀儀式和神像出巡,重頭戲就是酬神的“神功戲”。
每逢農曆二月初二土地誕,雀仔園福德祠均上演“神功戲”。“神功戲”意即“為神造就功德”,藉戲曲表演娛神娛人,神人共樂,達至酬謝神恩和祈願平安。
“神功戲”是往昔本地漁民及陸上居民信仰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人們生活簡單,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娛樂活動不多,“神功戲”可算是大型娛樂節目。
這個節目已成澳門華人傳統習俗,沿襲至今,俗稱“睇大戲”。目前澳門主要有七座廟宇的神誕有“神功戲”,包括沙梨頭土地廟的土地誕、雀仔園福德祠的土地誕、氹仔北帝廟的北帝誕、媽閣廟前地的天后誕、路環譚公廟的譚公誕、大三巴哪吒廟的哪吒誕以及新橋蓮溪廟的華光誕等。
澳門人賀誕酬神的歷史,早在十七世紀時已經傳到歐洲。一六九五年,意大利旅行家傑梅利(Giovanni Francesco Gemelli-Careri)遊歷歐洲和中國後,回國編寫《環球旅行記》(Giro Del Mondo),當中記錄了在澳門上演的一場大戲。
一八六三年,德國畫家希爾德布蘭(Eduard Hildebrandt)“巧遇”天后誕,並且繪畫了媽閣戲棚,為後人留下最早的視覺圖像。
每次上演“神功戲”前,都會搭建臨時戲棚。時至今日,搭戲棚傳統依然保留下來,並成為“神功戲”文化的重要部分,“神功戲”和戲棚的文化相輔相成。搭棚工藝則廣泛用於建築上,以不同形式傳承傳統文化。
欲知更多詳情,可立即掃碼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