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04版:澳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神功戲賀誕酬神
活化片區
文史網古今澳門街道任我行
六宗教團體合辦“千里同風”
天后宮觀音殿再辦借庫儀式
夫巴遊記吳文政作品展昨揭幕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2月17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神功戲賀誕酬神



雀仔園福德祠土地誕的“神功戲”表演


搭棚工藝廣泛用於建築上


德國畫家希爾德布蘭作品,刻畫媽閣廟戲 棚內景。繪畫可見戲棚以竹搭建,正中為舞 台,上有演員正在演出。


媽祖誕“神功戲”戲棚,上方 安放媽祖像,意即邀請媽祖來看 戲。


    神功戲賀誕酬神

    澳門節慶特別多,不少廟宇仍保留着賀神誕的儀式,為廟內神明“慶生”。除了祭祀儀式和神像出巡,重頭戲就是酬神的“神功戲”。

    每逢農曆二月初二土地誕,雀仔園福德祠均上演“神功戲”。“神功戲”意即“為神造就功德”,藉戲曲表演娛神娛人,神人共樂,達至酬謝神恩和祈願平安。

    “神功戲”是往昔本地漁民及陸上居民信仰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人們生活簡單,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娛樂活動不多,“神功戲”可算是大型娛樂節目。

    這個節目已成澳門華人傳統習俗,沿襲至今,俗稱“睇大戲”。目前澳門主要有七座廟宇的神誕有“神功戲”,包括沙梨頭土地廟的土地誕、雀仔園福德祠的土地誕、氹仔北帝廟的北帝誕、媽閣廟前地的天后誕、路環譚公廟的譚公誕、大三巴哪吒廟的哪吒誕以及新橋蓮溪廟的華光誕等。

    澳門人賀誕酬神的歷史,早在十七世紀時已經傳到歐洲。一六九五年,意大利旅行家傑梅利(Giovanni Francesco Gemelli-Careri)遊歷歐洲和中國後,回國編寫《環球旅行記》(Giro Del Mondo),當中記錄了在澳門上演的一場大戲。

    一八六三年,德國畫家希爾德布蘭(Eduard Hildebrandt)“巧遇”天后誕,並且繪畫了媽閣戲棚,為後人留下最早的視覺圖像。

    每次上演“神功戲”前,都會搭建臨時戲棚。時至今日,搭戲棚傳統依然保留下來,並成為“神功戲”文化的重要部分,“神功戲”和戲棚的文化相輔相成。搭棚工藝則廣泛用於建築上,以不同形式傳承傳統文化。

    欲知更多詳情,可立即掃碼欣賞。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