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D08版:學生報 上一版3  
      本版標題導航
未有自來水的日子
壓力只會帶來負面影響嗎?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2月14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未有自來水的日子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何其庭 培道中學 高三陳旻心


未有完善的自來水網絡前,不少店舖、住戶均依賴擔水人運送 食水。 (圖片來源:澳門藝術博物館)


限制飲用水的公告 (一九一三年《澳門政府憲報》)


當年民眾如要享用“銀坑水”或私營的飲用水,便需購買“水籌”。 (圖片來源:珍稀拍賣公司網站)


➡阿婆井泉口位置 (陳旻心 攝)


早期居民在井旁汲水 (圖片來源:澳門藝術博物館)

    澳門早期的供水故事(一)

    未有自來水的日子

    汪兆鏞的《竹枝詞》有云:“澳地未有自來水,惟設水船數艘,每日輪流赴華界銀坑山汲泉載回,以便傍海居民就近各往挑運。”可見一九二〇年之前,澳門未有自來水供應。

    在更早以前,澳門居民多以河水、地下水和山泉水為生活水源。加上澳門降雨量相對豐富,每年平均降雨量達一千八百毫米以上。

    對於十六世紀中葉只有數千名居民的澳門來說,水資源是相當豐富。其中,澳門的山泉水質較好,著名的如大龍喉泉(亦稱花園之泉)、二龍喉泉(亦稱嫉妒之泉)和阿婆井(山泉)等,可惜水量甚為有限。至十七世紀中葉時,澳門人口已逾四萬人,山泉已不夠應用,大眾只能依賴打井,抽取地下水以供日常生活之用,所以單是澳門半島,便曾有多達兩千多個水井。

    十九世紀時期,隨着澳門人口不斷增多,即使地下水亦顯得緊絀。由於澳門被海水環繞,地勢又低矮,海水容易入侵地下水。一旦過度打井取水,便容易使井水變鹹,尤其在冬春季或乾旱時期最為常見。而且,生活環境日趨擁擠,造成城區內衛生環境惡劣。

    當時,既未有完善的下水道系統,又沒有對開鑿和使用水井進行的嚴格監管,地下水(井水)往往成為一些疾病的傳播渠道。例如:一九一三年,鑒於飲用井水多引發腸胃病,澳葡政府曾發佈公告,告知民眾。

    當中,不少店家和較富裕人家為確保飲用水的質和量,會特意僱人到珠海鳳凰山下的銀坑山汲泉載回,其時流行民謠曰:“銀坑水,灣仔花,北山的姑娘頂呱呱。”反映灣仔銀坑水得到不少人的垂青。

    隨之,亦讓水澗公司的生意也大行其道。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何其庭

    培道中學  高三陳旻心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