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吃飯周
一旦要追究起飲食的道德基礎,哪裡吃、吃甚麼、如何吃、為何吃等困惑,都是沒完沒了的,所謂的“出外用餐文化”,核心還是經濟問題。餐廳周不知不覺混進菜式中的經濟迷迭香,非大喊一句“享受生活”可以蒙混了事。
據二○一七年的商業調查顯示,外食文化傲視亞太地區的台灣,消費者平均每月在外用餐花費為新台幣七千一百七十八元,高居大中華區首位,成長率較二○一六年同期增加百分之四十四,為亞太區平均成長率的四倍之多。用餐地點的選擇上,快餐店與美食街仍是民眾日常用餐大宗。據台灣經濟部門的統計,二○一八年餐飲業營業額為新台幣七千七百七十五億元,為十年前的兩倍以上。加上美食外送服務越來越便捷普及,外食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越來越突出。
隨着生活習慣的改變、飲食西化和外食增加的影響,台灣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亦逐年攀升。根據衛生福利部門的癌症登記報告指出,自二○○六年起,大腸直腸癌已經超越肝癌,成為台灣年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我的不少台灣朋友平日工作忙碌,長期外出用膳,近年已改為堅持早、晚餐在家炮製,平日隨身帶備自用的摺疊式筷子:“倒不是省錢的問題,而是健康考量。”
反觀澳門,政府打造“美食之都”名片以吸引旅客,或推出消費補貼,鼓勵居民多上館子,本是善政,但在食物安全、多元食材引入、全民健保等方面的政策也要跟上。
幸好華人對住家菜的迷戀依然不減,“私房菜”和“××家宴”一類的餐館近年迅速冒起,形成聊以慰藉的另類“家”的味道。再過幾十年,外出用餐的單身貴族會越來越多,家中爐灶越來越少,到每周都是餐廳周的時候,難保不會出現“回家吃飯周”了。
(餐廳周的二三事 · 四 · 完)
卡 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