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晩提防火警
若干年前我往港探親,在金巴利道某大廈內的電梯裏,見到一位很熟悉的名人,而我們是並不認識的,他就是影藝界的名演員、名導演吳回先生。
近日,報章上又出現了“吳回”,地點在白朗古將軍大馬路小販區的攤檔,還有關閘馬路平民新邨C座,有戶主燒紙符,還沒有熄滅便從高處丢下,導致“吳回”出現。
或問:“見鬼乎?”蓋在港見過的吳回先生早已登極樂,而今天見報的吳回,是傳說中的人名,即祝融。一說祝融之弟,帝嚳之火正,相傳他死後為火神。《山海經 · 大荒西經》:“有人名吳回,奇左,是無右臂。”郭璞註:“吳回,祝融弟,亦為火正也。”《呂覽 · 孟夏》:“其帝炎帝,其神祝融。”高誘謂:“
祝融,顓頊氏後。老童之子吳回也,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官之神。”總之,吳回也好,祝融也好,都是神話故事。
《國語 · 周語上》之〈內史過論神〉,其實是論人,闡述的是周人“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觀點,強調為人君者必須賢明仁德,敬神愛民,如果貪婪暴戾,弄得天怒人怨,終將自取滅亡。文章說:“昔夏之興也,融降於崇山;其亡也,回祿信於聆隧。商之興也,檮杌次於丕山;其亡也,夷羊在牧。周之興也,鸑鷟鳴於岐山;其衰也,杜伯射王於鄗。是皆明神之志者也。”
神鬼之事不足信。不過,“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觀點,應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
值得注意的是防火意識,特別是歲晩,風高物燥,最容易引致火災。《東京夢華錄 · 防火》,記敘京城裏的防火機構和消防設施,寫道:“每坊巷三百步許,有軍巡鋪屋一所,鋪兵五人,夜間巡警收領公事。又於高處磚砌望火樓,樓上有人卓望。下有官屋數間,屯駐軍兵百餘人,及有救火家事,謂如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鋸、梯子、火叉、大索、鐵貓兒之類。每遇有遺火去處,則有馬軍奔報軍廂主、馬步軍殿前三衙、開封府,各領軍級撲滅,不勞百姓。”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