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精準防疫 促生活復常
新冠疫情轉眼三年,本澳防疫政策緊跟內地,堅持“動態清零”。日前,內地多個城市陸續優化防控,澳門亦結合自身實際調整控疫。控疫“寬”與“緊”,關鍵在於精準,平衡防疫需要與居民正常生活。
新冠疫情反反覆覆,防疫、封控、隔離等措施,對各國各地區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居民都希望疫情早日結束。今年起,世界多國先後放寬防疫,逐步取消隔離,航班人員回復正常往來,經濟復甦漸見曙光。近期內地發佈防疫優化措施“二十條”,審時度勢,科學調整,多個省市亦開始“層層減碼”,連日來,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珠海等地陸續宣佈市民在乘坐公交、地鐵時,不再需要持有核酸陰性證明。明確進出部分公共場所不再查核酸,大眾可以告別每天排隊做核酸的日子。
新冠病毒不斷變種,毒力顯著減弱。近日廣州有專家指出,新冠奧密克戎變異株的毒力顯著降低、傳染性較強,症狀似“感冒”。現時易染重症和死亡的主要是長者,應加強八十歲以上長者的疫苗接種率,以減少新冠感染的重症和死亡率。
澳門近期面臨輸入疫症的壓力比較大,連日來都有一定數量的輸入及關聯個案,但隨着奧密克戎病毒致病性減弱、疫苗接種普及、防控經驗積累,衛生局坦言本澳的疫情防控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會參考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九版及二十條優化措施,結合澳門實際情況,以更科學、精準和高效原則做好防疫工作,盡量減少對居民生活的影響,例如不再界定次密接、修改紅碼大廈標準等,料相關調整陸續有來。優化防疫措施,縮窄範圍,更精準防控,在後疫情時期有其必要。
疫情至今已三年,過度嚴控或有反效果,不僅影響居民生活,打擊經濟復甦,亦影響個人的心理健康。因此,靈活、科學、更精準防疫措施更顯理性。考慮到新冠病毒傳播力強,須及早優化預防及治療措施,分級分類醫療,尤其重點提升長幼疫苗接種率,普及發放抗疫包,避免因多人感染擠壓醫療資源,以平衡穩妥的心態進入後疫情時期。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