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9版:教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感恩教育
思考靈性教育
升大學生的適應問題
科學素養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2 11月21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感恩教育

辛碧玲 張嘉偉


    感恩教育

    “你健健康康的,又不用愁温飽,要甚麼有甚麼,比起我以前幸福太多了,為甚麼還不懂感恩?”

    每當看到年輕人為着一些看來微不足道的事而悶悶不樂,我們總會不禁慨嘆,為甚麼他們總是看不到自己的幸運?他們想要的,我們都給予,為甚麼還不滿足,還不感恩呢?今日的社會的確比以前好多了,物質資源、社經水平、人民素養等都改善了不少。然而,在我們心痛年輕人不懂感恩的同時,不妨退後一步去反問自己,單從我們的角度出發去要求年輕人感恩,會否太難了?藉着感恩節將至,就讓我們探討一下感恩教育的意義。

    現在已是大人的我們,或多或少也經歷過物質貧乏的生活,不少人甚至沒有機會接受教育,那些教學法和育兒法等更可謂奢侈品。帶着這些經歷,去與今天的年輕人相比,又更感慨他們不懂珍惜。但要知道那些進步了的、完整了的、開明了的事物,其實必須經過對比才能體現。試問沒有了解過落後又怎能看得懂進步?不知道貧乏又怎能體會到充裕?沒有當時的那個“我”,今天的“我”還會那樣的知足感恩嗎?正因為作為大人的我們親身見證今日的世界是如何改變過來的,才會比較懂得珍惜,比較感恩。

    忽略現實條件,單憑個人經歷和角度去評價別人是不公平的,那一句句的“你不懂感恩”聽起來其實滿刺耳的。沒錯,物質生活是改善了,而且都有接受正規教育的權利,但這並不等於他們就比較能感到幸福。今天的年輕人所面對的是另一個時代的挑戰,若我們能拋開那個生於不同時代的自己,去用今天的年輕人的角度了解周遭,或許更能體會他們的感受。時代不同,成長背景不同,各自的需要、需要的程度,以及回應需要的方式自然就會不同。

    不感恩和不知道有甚麼值得感恩,在本質上是不同的。前者是明知有恩卻不受打動,甚至忘恩負義,那也是我們大多數人對“不感恩”的理解;後者則是不知有恩而不感恩罷了,甚至是知道有恩卻不懂表達感恩之情。對我們來說,看到了世界變好,知足和感恩是自然而然的事。但對不少年輕人來說,他們一出生,世界就是這樣子,看不出哪裡比較進步、比較優化、比較文明,大抵也是自然而然的事,當然就認為沒有甚麼特別值得感恩。

    有人會問“不感恩有問題嗎?而且感恩用得着教嗎?”感恩教育,看似抽象,卻非常實在,亦在心理學和教育學等範疇佔重要席位。哈佛醫學院於去年發表一份有關感恩教育的文章,當中指出感恩的心態能對人的身心帶來多方面的好處,更強調感恩與幸福感之間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而感恩之情並非與生俱來,有不少研究指出感恩教學可通過日常的事情來實踐,例如讓孩子寫感恩周記、寫感恩信,或與他們交談時分享值得感恩的事等,藉着這些練習來引導孩子留意美好的事物,從而建立幸福感,甚至感恩的心態。亦有學者指出感恩的心態可藉着人與人之間的傳遞來加強,通過觀察來習得,那就是說,當看到自己身邊的人也有其謙卑感恩的一面,年較人就會比較願意仿效。

    然而,這些感恩練習不能過於刻意。教導孩子感恩,首要的是尊重,允許他們對自己真正認為值得感恩的事物感恩,而非把自己的感受強加於他們,也不應硬生生地要他們以正面的角度去思考。因為感恩的真諦,在於體會,而不是純粹的理性分析。癥結在於教育者能否帶領孩子看到別人的付出,了解到幸福並非必然。

    或者,我們試回想自己,第一次真切地去感恩是甚麼時候?受到了怎樣的恩惠?怎麼會有那種前所未有的感恩感?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 · 埃蒙斯(Robert Emmons)指出,人們真正感受到感恩的時候往往是已經作為過“施恩者”的時候,那是因為當我們切換過角度,才能設身處地從 “施恩者”的角度去考慮別人的需要和感受,明白“施恩者”的用心良苦,亦才能反過來看清楚“受恩者”所得到那種並非必然的對待,因此要教導孩子感恩,其中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讓他們嘗試去幫助別人,並給予他們時間,讓他們一點一點地去感受。可見,感恩教育是一件急不來的事,除了引導,也要等孩子累積經歷,才會慢慢學懂。

    真正把感恩教育作為成長課題,重要的是整個社會的倫理傳承。教育者的角色就是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幸福所在:理解到那些看來平凡不過的事物其實是由無數人的努力創造而成的;讓他們看到在成長的路上,有很多給他們拉一把的人;讓他們知道他們的每一項小成功裏,除了自身的努力,還摻雜着別人的力量,而那些付出並非理所當然,到將來孩子自己有能力了,也應把這份美德承傳下去。

    教育孩子感恩,不應把大人們的付出看得比孩子們的感受重要,不去計較得到報答與否,能讓他們看到那份人與人之間純粹想要為彼此造就美好的真摯情感,且能為之動容,足矣。感恩反思,我們提醒孩子,也提醒自己。

辛碧玲    張嘉偉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