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06版:要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我航天員首跨艙段艙外行走
劉彥平收兩億三認罪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2 11月18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我航天員首跨艙段艙外行走



陳冬成功出艙 (新華社)


蔡旭哲成功出艙 (新華社)


蔡旭哲結束出艙任務正在返回(新華社)

    我航天員首跨艙段艙外行走

    【中新社北京十七日電】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北京時間十七日十六時五十分,經過約五點五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四號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密切協同,圓滿完成出艙活動全部既定任務,陳冬、蔡旭哲已安全返回空間站問天實驗艙,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駕設太空“天橋”

    航天員出艙活動期間,首先完成了天和核心艙與問天實驗艙艙間連接裝置、天和核心艙與夢天實驗艙艙間連接裝置安裝,搭建起一座三艙間艙外行走的“天橋”,蔡旭哲通過“天橋”實現首次跨艙段艙外行走。此外,神舟十四號航天員還完成了問天實驗艙全景相機A抬升和小機械臂助力手柄安裝等任務,全過程順利圓滿。

    此次是中國航天員在空間站進行的第七次出艙活動,也是中國空間站形成“T”字基本構型後的首次出艙任務,航天員的出艙活動範圍由單艙擴展到三艙,組合體新構型給航天員出艙帶來新挑戰。

    “T”字構型下,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分別位於天和核心艙兩側,航天員出艙氣閘艙則是在問天實驗艙尾部,相當於是在“T”字構型一橫的末端。航天員出艙後,要從問天實驗艙攀爬前往夢天實驗艙,不僅爬行距離遠,還會途經天和核心艙節點艙,專家指出,這就好比中間遇到一個“深谷”,增加了航天員攀爬難度。

    為了方便航天員跨艙段爬行,此次神舟十四號航天員出艙的其中一項任務,就是在艙段之間架設一座航天員艙外行走的“天橋”。

    據了解,問天實驗艙艙間連接裝置長度大約三點二米,重達十六公斤;夢天實驗艙艙間連接裝置長度約二點六米,重達十五公斤。航天員將其一端與實驗艙的連接裝置基座連接,另一端與天和核心艙的環形扶手連接,安裝完成之後,航天員可實現從實驗艙到天和核心艙的爬行,不再需要用機械臂臨時“搭橋”。

    陳冬登上機械臂

    據了解,航天員出艙後有兩種移動方式,一種是沿着艙體表面攀爬至作業點,另一種是藉助機械臂進行移動。太空“天橋”的搭建,離不開機械臂的助力。本次任務中,空間站大、小機械臂首次“聯手”托舉航天員。

    當日,大、小機械臂提前“合體”,移動到出艙口“迎接”陳冬。陳冬身穿藍色飾帶艙外航天服率先出艙。他將上半身探出艙門後,首先將腳限位器安裝在機械臂上,隨後雙手抓住氣閘艙的環形扶手,雙腳站上機械臂,再接過蔡旭哲從艙內遞出的艙間連接裝置等,搭乘機械臂前往作業點。

    當兩個艙間連接裝置全部安裝完畢後,蔡旭哲沿着新搭建的“天橋”爬行至夢天實驗艙,實現了首次跨艙段艙外行走,成為首個到達夢天實驗艙艙外的航天員。

    陳冬亦是獲得了觀賞“太空之家”的絕佳視角,成為首個站在組合機械臂上俯瞰空間站三艙組合體的航天員。

    專家表示,這座太空“天橋”架起了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之間的跨艙轉移路徑,將為中國空間站後續更加複雜的跨艙段任務鋪平技術道路。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