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非聰明 只是狡辯
看世間事物,很多會被顛倒過來,譬如黑白、是非經常顛倒。而動作與行為也多有顛倒的。舉幾個例:有“飲飽食醉”之說。飲得肚皮都脹了,勉強說是“飽”,是否真飽?當然不是。不過有一句俚語足以支持這說法:“有情飲水飽”,信矣!
至於“食醉”,並非沒有可能,要視乎食的是甚麼,要是食的是麻醉藥,不必細表,肯定會醉。人們習以為常,如果說“食飽飲醉”,反而欠缺語言藝術那種美感。
詹憲慈《廣州語本字》九九五條:“行牀者,鋪牀也。俗讀。‘行’若‘杭’。《類篇》:‘行列也’,謂布列之也。廣州謂鋪牀若行牀。”
牀是臥具,為了用地與空間問題,在某種情形下,會有晚上行牀,早上拆牀之舉,十分正常。不過俚語偏要顛倒過來,曰“朝行晩拆”,言雖悖理,人們反而覺得順口。
“豪”字韻部人物言行:“子荆爽邁”、“孝伯清操”。先說“子荆爽邁”。《世說新語 · 排調》第六:“孫子荆年少時欲隱”,這是說孫子荆(孫楚)年紀輕輕,便想遁跡林泉,他告訴王武子(王濟)說:“(我)當枕石漱流。”竟誤說“漱石枕流”。這明顯又是犯了“飲飽食醉”、“朝行晩拆”之語病。王濟說:“流非可枕,石非可漱。”但孫子荆仍強辯:“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礪其齒。”人不是老鼠,齒何需礪?這說法分明是狡辯,然而有人讚譽他“清高絕倫,令人欽佩”。愚見認為讚譽他的正是盲從附和之輩。像這樣的人,世間多的是,實在可悲。
“孝伯清操”的孝伯,乃晉代之王恭。他認為作為“名士”,不一定要有特殊才能,只要清閒無事,放量喝酒,熟讀《離騷》。這作為“故事”聽聽可以,現實生活中不足取。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