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戰略
深航上線數字化動態着陸標準
【本報記者深圳電】深圳航空自主研發的“數字化動態着陸標準”系統近日上線投入運行,在業內率先實現基於數字化運行控制能力的“動態着陸標準”,能夠自適應運行條件的變化,動態計算出最優着陸標準。該成果能有效提高航空公司AOC應對複雜運行環境和天氣的風險控制能力,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戰略,具有先行示範作用。
民用航空飛行活動中,着陸天氣標準是影響運行安全與效率的重要因素。受天氣條件、導航設備可用性、機組資質等諸多變量的影響,每一次航班飛行的着陸標準在主導能見度、跑道視程、決斷高度、側風等方面都有獨立的要求。長期以來,受限於基礎運行信息源的數字化技術瓶頸限制,飛行簽派員在運行控制工作中,需要在每次簽派放行環節,分析識讀航圖、AIP、航行通告等資料,人工判斷每一次飛行的着陸標準,缺少快速準確的智能化輔助工具。
“數字化動態着陸標準”在功能設計中,瞄準業內現有運行系統“不能自適應天氣標準”的痛點,對運行系統中五萬餘條着陸標準數據進行優選計算,結合氣象報文進行智能判斷,可為深圳航空每日八百個航班提供“動態着陸標準數據”。
在機場運行標準中,小型機場的單頭盲降特點對運行影響較大,國內二百五十七個民用機場中,共有一百五十五個機場屬單頭盲降,而這些機場多伴有跑道短、氣象條件多變的特點,運行風險較高,而“數字化動態着陸標準”能有效協助飛行簽派員管控小型機場運行標準多變的風險。同時,還能對導航設施校飛期間臨時不可用、RNP APCH程序可用性等共計六類數據進行動態計算,從而得出最優進近程序方案和標準數值。
“數字化動態着陸標準”作為深航主生產系統的數字化基礎模塊,可向ADS-B系統、運行風險控制系統等六類系統提供動態着陸標準,起到數據底座的作用,具有集約資源的價值,是數字化轉型的一次有效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