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晚年的書寫
一九二○年,張愛玲於上海出生,後隨父母搬遷至天津,之後又遷回上海。一九三九年前往香港大學就讀,然而由於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日軍攻陷香港,張愛玲被迫中斷學業,並於一九四二年五月返回上海,由此正式開始了她文學創作的職業生涯。一九五二年,張愛玲前往香港;三年之後,她前往美國。這是她生命中第一次嚴格意義上離開中文環境。她少年時曾希望像母親和姑姑一樣前往英國唸書,她和母親也曾為這一夢想耗盡財力和努力。然而,直到一九五五年,出國留洋夢才以一種變了形的方式勉強實現。
在上海的十年光陰裡,張愛玲多數時候是在散文中回憶自己的童年、少年和在香港的求學經歷。但是,從一九五五年抵達美國直至其一九九五年去世的近四十年裡,張愛玲執着於對其母語傳統文學的再閱讀和再闡釋,頗具學術風格的《紅樓夢魘》、她譯的《海上花開》和《海上花落》無疑是最佳佐證。另一方面,她積極用英文創作小說,試圖為自己在美國找到安身立命之道,儘管最終可說是以失敗告終。
張愛玲在美國的創作特點之一,便是對自己生命和記憶的反覆書寫。童年時代,她的世界是僕人的親密和父母的疏離。父母的不悅婚姻、中西文化的碰撞,以及新舊時代的變遷構成了其少年時期最顯著的成長印記。步入二十來歲的青年時期之後,她開始追憶、捕捉舊氏族家庭成員之間的過往秘聞、齷齪和算計。與此同時,國內外不斷惡化的連綿戰事和政治動盪令其內心卑微地渴望暫時的安穩,尤其是在愛情方面。
張愛玲晚期創作的《雷峰塔》、《易經》、《小團圓》和《異鄉記》是學界公認的半自傳性小說作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對照記》,該作品通過照片和文字再度追憶了她個人成長和家族變遷的歷史。這些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呼應了她在一九四四年發表的回憶性散文《私語》和《燼餘錄》。從上海文壇新星到美國異鄉創作,更換的不僅是空間和環境,更多的是時間的前行和時代的變遷。當晚年的張愛玲隔着巨大的空間距離和數十載的時間鴻溝,重新書寫她的生命和記憶,落在紙上的想必都是一些對其重要的人、事以及時代。
張愛玲晚年身在異國他鄉的多次生命書寫,反覆追溯自己的中國記憶,一方面極為類似現代心理分析(或者說“心理治療”)所採取的通過追憶並述說過去,從而走出創傷的手段。另一方面,如果結合她同時期在美國為考證《紅樓夢》所做的細緻入微的努力,以及她始於童年時代的對這部中國古典小說的青睞,讀者不難發現,她晚年的生命書寫似乎也是在向《紅樓夢》靠攏。曹雪芹在自己生命最為困頓的時期,追憶書寫了自己家族的繁榮和衰敗,而他的追隨者張愛玲也在類似的人生際遇裡,不厭其煩地回憶並講述由盛轉衰的家族變遷和自己動盪不安的坎坷人生。
蔣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