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娘教子》說到“忠僕”
《三娘教子》是一部膾炙人口的傳統戲曲,它的故事情節曾被改編為各地區的劇種搬上舞台。其中,我最欣賞的是“京劇”和“粵劇”的兩部。
個人感受到:在許多中國的傳統戲曲中,極大部分都有一種十分可貴的精神養料在其中;那就是:它們通過舞台的形象性演繹,把中華民族的傳統高尚道德傳承下來。這些珍貴東西,都是在人民中產生的,經得起歷史和時代的考驗,更是大衆所喜見樂聞的。
在舊社會中,勞動人民沒有入學讀書的權利,但是他們看過戲曲,不少優美動人、導人向善的種子在他們的心靈中發芽、生根、開花、結果。於是,人民中就出現了許多善良、勤勞、愛國、愛家等等的平凡而可親可愛的人。
在《三娘教子》中,含辛茹苦的三娘固然是值得表揚的主角,不過,我也很受劇中那位忠僕(老薛保)的情深義重行為所感動。
老薛保這位忠僕,輔助三娘合力支撐一個如危巢般的破碎貧困家庭,和主母、幼子三人同甘共苦,不離不棄;一心要把那少不更事的孤兒撫育成人,做到對天、對地、對人都有所交代。這個戲,來自生活現實,有血有肉有溫度感,是一部很正面的戲曲作品。
回憶上世紀六十年代,一場“運動”攪亂了是非黑白,某些人對一些描述忠僕義行的藝術作品大肆“批判”。他們以極端的觀點否定“忠僕”這種形象,認為這種人是缺乏階級覺悟、迷信封建落後的“報恩思想”的馴服奴才(包括丫鬟、侍女、奶娘、書僮、院公……以至遊俠、志士等人)。其實,僕從一族是歷史的產物,他們的思想、行為不可避免受到時代的局限;一刀切地把他們打入反面人物行列中加以批判,是極端的思想作祟,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今天,我們樂意把官員、公務員稱為“人民公僕”,這是一個光榮的稱號!
魯 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