紓民困 增信心 度逆境
政府推出的生活補貼計劃昨起發放,截至下午五時,近十四萬人已領取生活補貼,運作首日相對順暢。
是次生活補貼計劃,體現“用於澳門居民、用於澳門”的大原則,包含“第一個百億”經濟援助尚未覆蓋的人群,凸顯普惠性,民間尤其弱勢群體相信措施有助暫度生活難關,更對促進經濟、刺激本地消費有一定作用。
政府規定,須用完電消計劃中所有立減額,方獲注資八千元生活補貼,否則要等明年三月才獲注資。不論是透過移動支付工具,或是消費卡獲取電消優惠,生活補貼同樣在電消優惠全數用完後兩個工作天,才能自動“到賬”或拍卡領取。部分居民尤其是長者,可能因未清楚流程,誤以為自己不合乎領取條件而擔憂。
當局宜加強宣傳,除透過已有的圖文包,不妨考慮短時間內,歸納大眾普遍對新計劃出現的誤區,製作生動短片,以多渠道發佈,令措施推行得更暢順。
數據顯示,二○年至今,本澳物價水平總體保持平穩,疫情後的通脹率更低於疫情前。儘管如此,這三年來先後推出的消費補貼計劃、電消計劃,以至生活補貼計劃,居民都會擔心物價隨之波動,更怕部分商號推出優惠吸客,同時加價,甚至有“標錯價”、“計錯數”等古靈精怪現象。當局尤須持續加強監管,打擊違規行為,保持物價穩定,讓這項惠民措施發揮最大效益,真正幫助居民度過難關。
為重振澳門經濟,政府確實在不斷努力,社會有目共睹。明年度施政報告將於下月出台,因應當下本澳失業率、就業不足成為社會隱憂,居民熱切期待當局會否延續各項普惠性援助措施,更好關顧不同群體的需要。尤其適時再推出支援措施,如為強制停業停工者設立補助基金、提升職業稅退稅金額、放寬照顧者津貼條件等。
面對內地多省疫情反覆升溫,市場擔憂本澳經濟前景。相信推動經濟復甦仍是未來施政重點,當局宜多花心思,制訂更貼地到位的短中期措施,達至穩經濟、穩企業、保就業,增強居民持久抗疫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引領社會走出困局。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