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門雜談之酒
相傳酒是由儀狄和杜康發明的,史稱“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少康(杜康)作秫酒”。儀狄是夏禹時代的人,其釀酒所用的原料是一種糯米經過發酵而成的醪糟,據說大禹飲後感覺甘甜可口,而且很可能喝醉了,醒來後卻從此疏遠了儀狄,並說“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從此滴酒不沾。今天來看,儀狄所釀的酒應該屬於濁酒,類似於米酒及黃酒,而杜康作秫酒的秫就是高粱,至今仍被認為是最好的釀酒原料之一,所以儘管到現在也沒弄清楚杜康到底是哪一時代的人,但不妨礙其被後人奉為“酒仙”和酒的發明始祖,曹操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傳頌至今。
從大禹既陶醉於酒又堅決禁酒的態度可以看出,酒這種神奇的液體會讓人既愛又恨。愛之者,謂其瓊漿玉液,不惜以五花馬、千金裘來交換。古往今來,借酒抒發豪邁、寄託情感的詩詞曲賦可以說是不勝枚舉。恨之者,卻認為其禍國殃民,酒囊飯袋、酒色之徒不啻為對人的最差評價。然而不論如何,酒一直是人類最普遍的消費之物,有人喜歡獨酌,有人鍾意呼朋喚友共飲。酒的種類更是五花八門,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們飲酒都有其主流偏好。中國獨有的白酒到了國外鮮被青睞,俄羅斯人迷戀的伏特加在內地也少見有人選擇。據說黃酒養生和適合國人體質,但也主要流行於江浙一帶或者說大閘蟹季節,而紅酒在中國南方日益普及,到了北方仍非聚會首選。此外還有地域特徵明顯的酒文化,如山東的“主陪副陪”,河南的“先端為敬”,內蒙的哈達祝酒,雖喜慶熱鬧,也着實讓不熟悉的客人難以招架。
飲酒的表現是觀察人之性格的有效方式,有的人做事沉穩,飲酒節制,讓自己始終保持清醒。有的人先察言觀色,了解桌上各人實力後才放開手腳。有的人酒風酒量俱佳,有來有往,不輸禮數。也有的人不勝酒力卻好勇逞強,三杯下肚即面紅耳赤,甚至撒潑打諢瞬間變作他人。一場酒局往往從大家相敬如賓、斯斯文文開始,逐漸發展到有人高談闊論,有人竊竊私語,喧嘩鼓噪,高潮迭起,最後或是心滿意足盡興而去,或是因有人飲醉要收拾殘局敗興而歸。酒桌上的豪言壯語和推心置腹一夜過後即化為烏有,沒有人會放在心上。
這些年走南闖北參加過不少酒局,最後發現澳門才是真正的臥虎藏龍之地。這裏各種酒都有其市場,洋白紅清黃啤各有所愛,某種程度上也彰顯了其國際化程度。從飲酒頻率上看,澳門特有的社團文化和人情世故,使聚會飲宴成為了一種生活習慣和交際方式,疫情前各大酒樓食肆皆生意滔滔,美食之都名不虛傳。有佳餚必有美酒,澳門人的酒量應該在全國並不輸東北、西北和福建,只是小城民風淳樸,低調內斂,很少勸酒和貪杯,名副其實的深藏不露。疫情之下,杜絕餐聚集會,相信不少人只能在家自斟自飲了。
一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