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08版:澳聞/特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學聯社企訪聖大推廣綠色生活
穗教局訪旅院交流職教合作
展藝館展兩青年藝術家作品
專家科大網談地球構造
民眾建澳持續優化長者服務
恆常家居探訪 弘揚關愛精神
短中長期措施增安老保障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17日星期四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2 10月5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專家科大網談地球構造

    專家科大網談地球構造

    【本報消息】由澳門科技大學主辦的科技大師系列講座“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於九月廿一日下午通過ZOOM平台在線上成功舉行。講座邀請到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構造地質學家楊樹鋒主講。

    講座伊始,楊樹鋒指出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這一觀點,再以多位地球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事例說明了地球科學學科體系的重要性。緊接着楊院士提出關於地球科學的三種形式:固體地球科學、表層地球科學和數學地球科學;由此銜接到其內部結構:主要圈層、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內部圈層。當提到科學家如何去了解地球內部的結構時,楊院士以多個學科舉例,強調地震探測是揭示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最主要手段。

    隨後,楊院士講解了板塊構造學說,該學說主要認為全球大陸曾經是一個超級大陸。經由發展,板塊構造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本原理擴張到岩石圈。楊院士提出岩石的定義,即岩石是礦物的自然集合體;並展示各種岩石的圖片,還提及礦物和礦產,通過分別展示礦物和礦產資源的圖片,加深同學們印象;也讓同學們對於“地球上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這觀念有更加深入理解。

    楊院士提出,傳統的地層和古生物化石研究只能揭示不同地質事件或地層的先後順序,並不能告訴我們它們發生或形成的確切時間。不過通過仔細研究各種保存在地層中的古生物化石,地球科學已經對生命演化的幾個重要階段有基本認識。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聲生命化石是在四十二點八億年前產生。由此認為,對比研究不同世代的化石,可以揭示生命演化的軌跡,實現數字地球和地球環境的變化。

    講座最後,楊院士提到人類活動對地球生態環境具有負面影響,而面對這些問題,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家園只有一個,地球不能克隆,愛護地球,其實也是在保護自己。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