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近年生理學醫學諾獎
據香港中通社報道: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一九○一年首次頒發。截至二○二一年,累計頒發了一百一十二次。以下為近五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及其成就:二○二一年:美國科學家戴維·朱利葉斯和阿德姆·帕塔普蒂安因在發現溫度與觸碰“感受器”方面所作出的貢獻,獲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二○二○年:美國科學家哈維·阿爾特、查爾斯·賴斯以及英國科學家邁克爾·霍頓,因在發現丙型肝炎病毒方面所做出的貢獻,分享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二○一九年:美國科學家威廉·凱林、格雷格·塞門扎及英國科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因在“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方面所做出的貢獻獲獎。
二○一八年: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因“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方面的貢獻,榮獲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二○一七年:美國科學家傑弗里·霍爾、邁克爾·羅斯巴什和邁克爾·揚因解釋了許多動植物和人類是如何讓生物節律適應隨地球自轉而來的晝夜變換的,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中國科學家曾獲獎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為“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提出了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療法”成為二○一五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