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為客 異國搜奇
十九世紀,歐洲及英美的勢力遍佈全球,攝影技術的出現,為踏上征途的探險者增添旅行以外的樂趣。從此,相片就如穿越時空的通行證,讓眼睛引路,好讓一段異國情緣得以延續。
在工業革命前,全球交通模式相對原始,資訊普遍貧乏,方圓之內自成天下,空間感被個人足跡可及的地方設定邊界,國境之外的無限風光,只好靠人在異鄉的攝影師,透過相片,將歷史、地理和人心之間的距離拉得更近。
自一八五○年開始,到地中海展開悠長假期,沿途欣賞當地古蹟的旅程安排,在西方國家相當普遍,其中,以意大利、希臘、巴勒斯坦和埃及最受旅客歡迎。如何製造未旅行、先興奮的心情,全靠書本以及其他宣傳旅遊勝地的印刷品,而當時最受英國人喜愛的旅行攝影師,則非法蘭西 · 費里(Francis Frith)莫屬。費里以專門拍攝中東和英國大城小鎮而聞名英倫。一八五六年,他到了埃及和耶路撒冷等地,利用大型相機拍攝不少名勝景點,例如吉薩金字塔、耶路撒冷聖墓教堂、菲萊的古埃及神廟建築群等。
這幅攝於菲萊的《巨廟第一門》,費里運用他慣常的攝影視角:在象徵古文明的宏偉建築前,將當地民眾也拍到畫面之內。這除了凸顯高聳的神廟和現場人物在視覺上的強烈對比外,也可讓觀者一探現代埃及的風土面貌。《巨廟第一門》的幕後花絮之一,在於費里需要在炎熱且沙塵滾滾的惡劣條件下,以濕版火棉膠攝影法完成拍攝。如此高難度動作,費里無疑揮灑自如,他在中東地區拍攝一系列的精彩相片便是明證。
既然攝影技術精湛,費里索性自己做出版商,將他在中東拍下的相片,配合他筆下的幽默文字,結集成《費里在埃及和巴勒斯坦》圖文集。一八六二年,因應圖文集銷量高企,他和一班手足再下一城,索性遊遍英倫四島,拍攝每座城市景觀,以及城內的古蹟和自然環境,再將相片以零售方式,吸引民眾購買。
當費里遠征中東,將相機當作他的生財工具,相比之下,埃及軍事工程師兼業餘攝影師穆罕默德 · 沙迪(Muhammad
Sadiq)的任務,就相對嚴肅得多。沙迪在伊斯蘭聖城麥加和麥地那,曾進行大量的記錄及考察工作。身為埃及軍隊上校的沙迪,在執行軍事測繪的任務期間,亦拍下據說是歷史上首批關於沙特阿拉伯的相片。自一八六一年開始,本身是虔誠回教徒的沙迪,一共花了二十年的時間,沿着教徒的朝覲路線,在麥地那多個地方拍下大量相片。除了地理環境及沿途的建築物外,沙迪亦會拍攝朝聖活動有關人員,例如掌管克爾白鑰匙的班尼 · 沙巴特。克爾白,亦稱卡巴天房,是一座立方體的建築物,位於聖城麥加的禁寺內。克爾白外覆蓋着黑色絲綢布,上繡可蘭經文。一八八○年,擅長拍攝全景圖的沙迪,拍下了這幅《聖城》。翌年,沙迪精心挑選了自己最滿意的十二幅傑作,參加在威尼斯舉行的第三屆地理學者國際會議,並榮獲金獎。今日,沙迪的攝影作品分別散落在世界各地,如德國賴斯 · 恩格爾霍恩博物館群、美國哈佛大學美術圖書館、英國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等。
撰文:杜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