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09版:澳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聾協冀規範手語翻譯字幕
(新聞小語)疫下辦賽車延續國際視點
今酷熱有驟雨
傳媒團體研社交媒體管理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2 9月19日 星期
 
3上一篇  
  放大 縮小 默认        

傳媒團體研社交媒體管理



澳門傳媒年會嘉賓合照

    平台管轄機制愈趨嚴謹

    傳媒團體研社交媒體管理

    【本報消息】由澳門青年傳媒協會主辦、教育及青年發展局贊助的“澳門傳媒年會二○二二”昨日下午三時至五時假旅遊塔四樓宴會廳舉行,是該會連續第五年舉辦。

    今年年會繼續聚焦行業前沿,主題為“社交媒體長臂管轄權探討”,邀請到叁點叁創意媒體創辦人陳賢基、自媒體創作人及影片創作者中村、“琴澳一鳴”自媒體運營人何細蓮、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助理教授羅樂擔任分享嘉賓圍繞主題討論,探究社交媒體運營與管理、創作自由及多地網絡管轄權等議題。

    鎖帳號影響創作

    青年傳媒協會會長張燕青致詞稱,近年來,隨着公眾號、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的普及化,平台越趨成熟,相關管轄機制越來越嚴謹。她指出,留意到不少社交媒體曾被封鎖,影響媒體工作者的創作與傳播。協會期盼通過業界代表的經驗分享,有助青年及青少年開拓眼界、胸懷,了解傳媒行業的發展趨勢,擴闊青年在傳媒行業的發展空間,為傳媒行業帶來新氣象。

    會上,陳賢基反映頻道曾被多個平台封號,但與平台客服商討多時不果。他認為用戶的存在為平台營造價值,平台需要改善客戶服務,維護使用者權益;又建議用戶盡量了解平台的細則,亦可借助協會發聲,以得到平台的重視。

    二次創作或踩界

    何細蓮指出,澳門人由於用居住證做不到“抖音”直播,需要用公司名義申請企業號,較內地居民的“工夫”多,希望能通過機構與平台溝通,便利澳門人在內地平台發展。中村以“二次創作”為多,不能否認內容有“踩界”,亦承認在內容上有擦邊球,有向版權方申請,部分版權方有包容亦有被檢舉,但他認為誠實申報平台是有作用。

    羅樂圍繞“網絡社會、監管與抗衡”主題作分享,從學術角度介紹網絡社會的特徵、何為網絡權力,以及美國、歐洲及中國的網絡管轄權狀況;並指出網絡時代人們習慣以隱私換取便利,並認為監管無形化使人感到恐懼。

    青年傳媒協會理事長陳嘉俊總結指出,新冠疫情時期,社會環境出現前所未有的斷連,作為信息發佈與連接多方功能主體的新媒體乘風而行、蓬勃發展。期望該會成為平台和創作者的溝通橋樑,內容創作者給予建議、互相支持和共同發展的平台。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