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力貿易賣豬仔
慘痛歷史不忍提
上古事情今重現
疫創經濟難避免
賣豬仔,聽落似是中世紀才會發生,上、上一輩人口中流傳的古老事情。舊時代的賣豬仔,又與小城很大關係。
葡萄牙人入據澳門之後,至十九世紀中期以前,把澳門變成掠賣人口的基地。這一時期中國苦力貿易以澳門為中心進行。販運、交易苦力的地方名為招工館,俗稱為豬仔館,葡文Barracoon(音譯名巴拉坑)。聖安多尼教堂(花王堂)與大三巴牌坊之間的花王堂街和大三巴街,當年有一列建築物長樓(今該處還保留長樓斜巷地名),曾經是豬仔館。一八六五年,澳門有豬仔館不足十家,至一八七三年,由葡萄牙、西班牙及荷蘭三國在澳門開設的豬仔館急升至三百多家。根據一八七四年葡萄牙政府公佈的文件紀錄,一八六五至一八七三年,從澳門出口的華工達至十八萬二千多人,該期間運往目的地主要是古巴、秘魯。澳葡當局則抽販華工稅,完全不顧華工的苦況。
當年華人自願或被誘騙賣豬仔,是澳門繁華背後一段慘痛歷史,亦是落後社會的產物。估不到在現今經濟發達時代,竟又重現賣豬仔慘劇,近期台灣、香港、柬埔寨、馬來西亞不斷爆出此類新聞。本澳司警亦接獲三宗懷疑高薪誘騙居民到東南亞的案件。
報道指受騙賣豬仔者為貪圖高薪而要做詐騙工作,實際與熾熱的“走水”活動一樣,反映了持續兩年多的疫情對經濟造成沉重打擊,失業問題嚴重。如果人人都能安居樂業,誰會冒險遠走他鄉?
鍾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