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二節澆築七十萬立方米混凝土
深中通道海隧管節預製完成
【本報記者廣州十四日電】廣東交通集團發佈,由中交四航局深中通道項目負責預製的E22管節順利完成澆築,標誌着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所有標準管節全部預製完成。目前,項目部已開始對牛頭島沉管智慧夢工廠進行改造,預計十一月開始進行深中通道最後一個管節——E23的預製工作。
解決多項技術難題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全長六點八公里,是全球最長最寬的海底沉管隧道,由卅二節管節組成。中交四航局負責廿三節管節的預製,標準管節長一百六十五米、寬四十六米、高十點六米,澆築完成的管節重達八萬噸。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在世界上首次大規模採用鋼殼混凝土結構,具有“超寬、深埋、變寬”的特點和難點。面對挑戰,預製單位順利研發了高體積穩定性自密實混凝土、世界最大智能台車編隊、世界首套智能澆築系統等技術、裝備,系統解決八萬噸沉管快速移運和自密實混凝土澆築的百年質量難題。依托這些世界先進的技術、裝備,項目部實現了每月預製一節管節的效率,為深中通道二○二四年通車作出了應有貢獻。
沉管質量百年壽命
沉管隧道作為深中通道的核心控制性工程,沉管的預製質量直接決定了深中通道一百年使用壽命的實現,設計師更是對沉管混凝土的澆築設定了極嚴苛的標準——每個倉格的鋼殼和混凝土間的縫隙不能超過五毫米。
深中通道每節沉管的預製都要將近三萬立方米的自密實混凝土填充至二千二百五十五個不同型號的倉格中,整個工程計算下來,要澆築近七十萬立方米混凝土,實現超過五萬個倉格的檢測合格。為滿足標準,項目團隊整合工程和機械的技術資源,為深中通道“量身訂製”了一款智能化澆築裝備,這套裝備具有越障能力,可靈活移動,還能實現澆築速度、下料高度等因素的智能化控制,精準把控每個倉格的混凝土飽滿度,確保沉管預製質量和效率。
由於工藝要求,需往鋼殼沉管內澆築高體積穩定性自密實混凝土,這種混凝土在澆築過程中無法使用振搗棒進行振搗,只能憑混凝土自身優良的流動性填充整個倉格。經過十個多月、一千多次試驗,技術團隊終於研發出能夠實現脫空狀態不超過五毫米的高體積穩定性自密實混凝土,受到了監理、業主的一致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