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訪賀蘭山岩畫遺址
港澳台記者一眼觀萬年
由中國記協、寧夏自治區港澳台辦聯合舉辦的“鄉村振興看寧夏”港澳台媒體採訪團一行今日走進賀蘭山口岩畫遺址區,零距離感受遠古文明之美,領略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寧夏十一日電)
本報駐北京記者 王維 圖/文
史前人類藝術長廊
賀蘭山岩畫遺址,位於距銀川市五十六公里的賀蘭山口。原始先民在這裡刻製了近六千幅神秘詭異的岩畫。
這些岩畫生動的記錄了三千至一萬年前的人類文明,包括放牧、狩獵、祭祀、爭戰、娛舞、交媾等生活場景,數量龐大、內容豐富、題材廣泛、佈局集中,世所罕見,在國際岩畫界享有崇高地位。被譽為“石頭上的史書”、“史前人類藝術長廊”。
一行在參觀銀川世界岩畫館,體驗岩畫印記拓片後,沿山體邊走邊近距離欣賞隨處可見的岩畫,先人們刻在石頭上的一幅幅圖案,形態萬千,充滿神秘與傳奇,給大家帶來自然景觀與遠古文明融合的震撼之美。
“太不可思議了,好神奇。”在賀蘭口遺址區、一名來自台灣地區的記者說,參訪賀蘭山岩畫,讓她對中華文明的人文初祖有了更多了解,更對血緣紐帶的內涵有了更深認識。
靈武了解治沙成果
當日下午,一行還來到毛烏素沙地西南邊緣,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參訪。了解這裡立足“原始美、沙漠美、生態美、花果美、精神美”,所取得的治沙成果。
據介紹,面對荒漠生態系統,六十多年來,這裡累計治沙造林六十三萬畝,控制流沙近百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四成一,有效遏制了毛烏素沙地的南移和西擴,保護了黃河、銀川河東地區的生態安全,成為三北工程精準治沙、科學治沙的樣板區。
靈武治沙取得的成果、是寧夏在生態保護修復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縮影。香港中評社駐京記者海涵說,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無私的付出,令人敬佩。我為他們感到自豪,更為寧夏一天更比一天美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