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粵劇小曲受歡迎
一提起粵劇小曲,不論省港澳乃至海外,許多愛看粵劇的朋友都會哼上幾句,如紅線女在《昭君出塞》中唱的“盡把哀音訴,嘆息別故鄉”(以小曲《子規啼》填詞);羅家寶與林小群在《柳毅傳書》中唱的“感君愛戀,夫妻恩情重永相連”(以小曲《柳搖金》填詞)等,均是耳熟能詳,令人陶醉不已。
日前,人們期待的,經過認真編纂的大書《粵劇表演藝術大全 · 音樂卷》就在廣州購書中心亮相,場面十分熱鬧。該書主編倪惠英、執行副主編何篤忠及筆者、崔德鑾、蘇學成三位專家對全書作推介時,就特別細談到小曲部分。書中論述到清末民初時,隨着早期粵劇“官話轉白話”的變革,粵劇人不斷在音樂上創作出大量的新曲新調,更以海納百川的胸襟大量吸收來自各種渠道的小曲,因而形成了可稱之為“浩如煙海,豐富多彩,好唱好聽,萬眾喜愛”的實用的“小曲庫”。
難得的正是,此卷認真收進的小曲數目竟達六百四十三首之多!而且全部列有曲譜,並大多配上經篩選依照此譜填上的唱詞為例,拿起就能對着唱出,利於學也利於用。這大批小曲書中又分兩個部分,其一為“官話演唱的傳統小曲”,選入多首被稱作“大調”的曲目,並附有由當代名家、新秀專門錄製的示範音頻(在當天的推介會上,讀者就欣賞到黎駿聲、陳韻紅、崔玉梅、李偉驄等展示的《秋江哭別》等名段);其二就為“粵劇使用的小曲選輯”。這部分來源廣泛,種類繁多,既有廣東音樂(如《平湖秋月》),又有源自外省的器樂曲(如《二泉映月》);既有源自外省劇種的曲牌(如《跳花鼓》),又有南北的民間小調(如《無錫景》),還有中外流行歌曲(如《蘇珊娜》);更有行內稱為“生聖人”的為專戲創作的新曲(如《蕭蕭班馬鳴》及近年的《紗巾曲》),各自顯示出不同的音樂風格和審美價值。
潘邦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