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態化防控 優營商穩信心
本澳在防疫鞏固期後,部分防疫措施將漸鬆綁,部分或可能採取常態化防疫,屆時應盡量平衡經濟活動與防疫措施,穩步推動經濟復甦。
為鞏固來之不易的抗疫成果,政府分段實施防疫鞏固期,部分工商業場所及公司,可在防疫指引下有限度營運。鞏固期實行數天,市面人流增加,大部分零售街舖、攤販已復業。但不少商戶反映,本以為解除“禁足”,居民會報復式消費,但未知受防疫指引限制,或擔心疫情風險未除,居民消費意慾偏低,復業數天,生意未見明顯回升,丁財兩不旺。
疫情持續兩年多,不僅凸顯本澳產業結構單一,更衝擊中小微企經營。縱使政府多次推出經援救市,但只能紓緩燃眉之急,無法解決企業所有難題。尤其欠缺活水,無法再靠借錢度日,畢竟借貸終要償還,不少企業已被債務重擔壓得奄奄一息。
受人工、舖租、還貸等重重壓力,對澳門前景仍有信心的企業,亦需不斷變陣,如減磅縮門市,輕裝上陣走得更遠;資金鏈斷裂的,只能宣佈退場,伺機東山再起。今輪爆疫,是壓倒企業經營信心的最後一根稻草,社會擔憂結業潮隨之而至,引發新一波失業潮。
鞏固期在本周能否順利完成,仍需觀察疫情發展。為免疫情捲土重來,再挫本地經濟,社會正探討常態化防疫的可行性。如參考鄰近城市的措施,進入公共場所需出示核檢證明,費用由政府負擔。現時本澳餐飲堂食未恢復,健身房、美容院、電影院等休閒場所仍停業。倘社會達成共識,政府已準備好後續常態化防疫指引,應及早對外公佈,為“兩頭唔到岸”的企業注入信心。
只靠內需難令本土經濟“起死回生”,但通關措施一天未鬆綁,“活水”無法流入本澳市場,長遠更影響投資者對澳信心。當下政府應與內地加強溝通,制定並公佈放寬通關措施的時間表,讓企業及早準備。進入常態化防疫時期,應動態研判企業經營現況,優化營商環境,推動經濟穩步復甦。
春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