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05版:要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中方:嚴陣以待
(社論)中國成全球物價“減速器”
王毅:個別大國挑動緊張
英媒:華不排除軍事回應
內地破逾九百拐賣婦兒案
公安部:徹查唐山打人案
華:熱衷陣營對抗行不通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2 7月26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社論)中國成全球物價“減速器”

(社論)中國成全球物價“減速器”

    今年以來,國際能源、糧食價格大幅上漲,帶動全球通脹“高燒”不退。上月,美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下同)上漲百分之九點一,創近四十一年新高;歐元區CPI增長百分之八點六,續創歷史新高;中國CPI上漲百分之二點五,漲幅明顯低於其他主要經濟體。在全球物價飆升下,中國為何能獨善其身?

    首先,歐美多國通脹高企,與新冠疫情期間出台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和過於積極的財政政策息息相關。以美國為例,兩任政府先後推出總額逾六萬億美元的大規模救助計劃;美聯儲不僅直接降息到零,還啟動“無上限”量化寬鬆政策,資產負債表在兩年內翻倍至八萬九千億美元。美國高通脹的種子由此埋下,並外溢到世界各地。與歐美“開閘放水”不同的是,中國政府堅決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刺激經濟計劃,避免向市場注入過多流動性,從根本上遏制物價上漲。

    其次,供需失衡是歐美國家高通脹的結構性原因。寬鬆貨幣政策疊加強勁的財政刺激,總需求過度擴張;但在供應方面,歐美一些國家在能源、消費品等領域嚴重依賴進口。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供應鏈長期不能順暢運轉。俄烏衝突爆發以及西方一連串對俄制裁,全球能源、礦產和糧食等供應鏈受到衝擊,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漲,帶動下游產品價格上漲。

    中國的情況明顯不同:工業產能、貿易順差都較大,糧食和煤炭基本自給自足,擁有應對大宗商品漲價的較大空間。在外部壓力下,中國政府可通過產能釋放、儲備調節等多種手段,努力實現輸入型通脹的自我消化,以減少市場波動帶來的影響。

    再者,政策張弛有度是中國物價穩定的重要原因。今年以來,中國持續加強糧食、煤炭等重要商品產供儲銷體系建設,以國內保供穩價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以糧食等重要民生商品為例,中國全力穩定糧食生產,加強調控穩定生豬產能,強化蔬菜產銷銜接。烏克蘭危機以來,中國食品價格平均上漲百分之一點四左右,遠低於美歐國家百分之七點五至九點五的漲幅。

    此外,美國政府倒行逆施,為高通脹推波助瀾。特朗普任期內,實施加徵關稅、貿易制裁等逆全球化、保護主義措施。拜登政府上台後蕭規曹隨,並在關鍵產品供應鏈方面打起“去中國化”的主意,不僅擾亂正常貿易秩序,也阻礙全球供應體系順暢運轉,無形中增加供應成本,推高商品價格。由此可見,美國的高通脹相當部分是自作自受。

    通脹持續高企對不少國家帶來嚴重影響,部分國家外匯儲備枯竭,貨幣嚴重貶值,外資撤離,失業率高企,社會動盪風險大增。在全球高通脹背景下,我國穩物價成效來之不易,為經濟行穩致遠、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發揮了積極作用,也為平抑全球物價作出重要貢獻。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