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08版:澳聞/特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餐飲團體倡補貼工資租金度難關
澳企業家當選榮譽副會長
思路智庫認經援紓民困穩經濟
好家園促訂普惠經援細節
民青會促優化疫措應變
七旬翁家中自縊亡
科學館推線上天文科普節目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2 7月25日 星期
 
3上一篇  
  放大 縮小 默认        

科學館推線上天文科普節目



⬅科學館第二期節目正在播出,內容創新有趣。


⬆科學館人員克服製片困難,堅持推出線上節目。


學生居家觀看節目,了解科普知識。

    科學館推線上天文科普節目

    受本澳疫情影響,兒童和青少年的學習場所改為居家,故科學館透過“澳門科學館線上教育資源平台”上載多個範疇的科普教育節目。同時,因應科學館仍要閉館,工作人員均需在家製作節目,期間大家克服環境、設備所帶來的困難,為觀眾帶來有趣生動的科普教育短片。

    科學館教育及展品部總監梁思聰表示,科學館本月下旬繼續透過“澳門科學館線上教育資源平台”,推出全新節目,讓學生在家可透過互聯網學習科普知識,豐富暑期生活。第二期節目現正如火如荼推出,內容亦較第一期作出新的改變,增加學生的觀看新鮮感。

    參照視頻自行學習

    科學館線上教育平台於本月十八日及廿四日分別推出兩個天文科普系列節目《星空領域Online》及《中國古代星宿》。其中《星空領域Online》是天文科普工作者的先修班,內容涵蓋基礎天文知識、天文望遠鏡操作技巧及熱門天文攝影話題討論等。節目採用傳統幻燈片,每個單元都會提出實作視頻及練習指引,讓觀眾跟隨畫面及視頻的指引自行練習學習,提升學習效果,達到深入認識星空之目的,適合十五歲或以上青少年收看。

    由於古時人類生活較為簡單,也未有光污染,一到夜晚就可以看到滿天的星星,人類一直對天空都十分響往,在很多不同的文化裡面都對天空的恆星進行系統的觀測。《中國古代星宿》則介紹古代中國的觀星技術、恆星的劃分方式及何謂“三垣二十八宿”。觀眾可透過節目認識古人眼中的浪漫星空,適合十歲或以上人士收看。

    了解國家科學發展

    由於疫下科學館需閉館,同事只能在家製作節目,受環境和設備限制,節目出品效果難貼近館內拍攝的成品,但大家極力克服困難,盡力為觀眾帶來內容豐富的科普教育短片。

    “中國科學家繪本”是科學館教育部技術員黃詠芝負責的其中一個節目,她表示,學生雖居家學習,但對科普教育類資訊仍有一定需求,且科學館入選二〇二二年度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故科學館決定創作一個關於科學家的節目,讓學生除了解科學知識外,也能學習科學家精神。

    考慮到不少學生認識的科學家多數來自西方,但中國也有不少偉大的科學家,甚至不乏來自鄰近城市的人士,他們為祖國建設貢獻畢生精力。節目特別為學生們挑選數位中國科學家的生平故事,以有趣的說故事形式,讓他們明白科學家是如何開展科學探索之路,如何解決遇到的困難,以及他們的科研成果如何幫助和改善人們的生活。

    組織學生參與網課

    疫下製作節目並不容易,目前所有工作需在家進行,包括前期搜集節目背景資料、錄製節目內容和後期剪接等,製作一集節目約需數天,完成之後即要馬不停蹄準備下一集內容,時間相當緊迫。但仍希望學生可通過一系列有意義的節目,學習科普知識。

    除透過線上平台短片外,科學館亦持續思考如何提升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興趣,目前正與學校溝通,讓學校於暑假期間組織學生參與科學館的網上課程。以趣味濃厚的課堂形式,加上“問答遊戲比賽”等環節,讓學生在家也能參與更多不同種類活動,提升學生對科普知識的興趣。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