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斯亂局為新興經濟國敲響警鐘
九日,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爆發大規模抗議,超過十萬人聚集在總統拉賈帕克薩的住所外,要求其辭職。示威人群又闖入斯總理府邸,到處縱火。為平息民怨,斯總統和總理同意辭職。斯里蘭卡的遭遇,為其他同樣陷入困境的新興經濟體敲響了警鐘。
二○一八年,作為南亞地區富有活力的新興經濟體,斯里蘭卡表現令人側目。該國人均GDP達四千一百美元,比印度還高出一倍,就業率和銀行穩健性指標也可圈可點。然而,短短四年,昔日欣欣向榮的國家“畫風突變”,不能不讓人感到錯愕。
“當下的斯里蘭卡,是一個陷入七十多年最嚴重經濟危機的國家。”美國財經媒體CNBC指出——通脹升至創紀錄水平,食品價格飆升,外匯日漸枯竭,供電供油緊張……該國總理更於近日宣佈“國家已經破產”,表示“史無前例的經濟危機將至少持續至二○二三年底。”
危局之下,民生多艱。媒體的鏡頭記錄到令人揪心的一幕:母親揉着飯團,把它和扁豆、菠菜混在一起,這可能是她和孩子們一天中唯一的一餐。考慮到食品價格僅在上月就上漲八成,如此窘迫不足為奇。按照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說法,斯里蘭卡正處於人道主義危機邊緣,年初以來七成家庭減少了食物攝入量。
除了糧食以外,燃料和基本藥品庫存也在迅速見底,路上隨處可見蜿蜒幾公里的排隊加油隊伍……短短幾年,斯里蘭卡為何會從中高收入國家走到今天如此地步?
斯里蘭卡前稱錫蘭,被譽為“印度洋上的一顆明珠”,以高山茶園和棕櫚樹環繞的碧海沙灘聞名,是許多外國旅客嚮往的人間仙境。旅遊業是該國的經濟支柱之一,每年都有大批來自歐洲、東南亞等地的遊客前來觀光。
二○一九年,斯里蘭卡發生連環爆炸案,這一造成約八百人死傷的重大事件,沉重打擊該國旅遊業。二○二○年新冠疫情爆發,該國的旅遊業再遭重創,外國遊客絕跡,外匯收入大減,大量外國務工者回到國內,也導致僑匯收入銳減。
俄烏爆發衝突,全球通脹加劇、糧價油價飆升,這對本來就缺外匯的斯里蘭卡來說,又是一次重創。
經濟管理不善也是斯國亂局的重要原因之一。去年初,該國已出現外匯短缺,當時政府為了阻止外匯快速流出,宣佈禁止化肥進口,結果導致農業大幅歉收,包括還能創造一點外匯收入的茶葉。政府不得不花更多外匯進口糧食,造成外匯極度匱乏。
斯里蘭卡已成為本世紀以來第一個外債違約的國家。斯國的遭遇不會是孤例。今年三月以來,土耳其、埃及、突尼斯等國通脹高企,匯率暴跌,面臨債務違約;四月初,黎巴嫩宣佈央行和中央政府破產;拉美國家的情況也不容樂觀。隨着新冠疫情和俄烏衝突的持續影響,預料將有更多國家步斯里蘭卡的後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