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粵港澳大灣區審計協同的審計人才隊伍建設研究
四、大灣區審計協同的資料基礎
(一)大灣區大資料共用機制建設現狀
審計工作的數位化轉型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審計協同的重點工作,但大灣區各地之間大資料共用機制建設仍在初級階段。其中一個重要的建設項目為審計資訊化系統建設,簡稱“金審工程”,是中央政府從二○○二年開始為實現審計物件資訊化進行分期建設的系統。從二○一九年起,金審工程第三期的建設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建設,二○二一年金審三期系統已在各地審計局內部試運行,但尚未對外開放使用。目前金審三期尚未建設結束,但已到最後階段。二○二一年七月,粵港澳大灣區資料共用建設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國家正式提出在深圳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資料共用平台。但是可以預期,粵港澳大灣區資料共用平台建成後,仍然存在諸如“資料盜竊”和“資料離境”等問題需要解決。眾多資料聚集在資料平台的資料庫中,會有不法分子對其虎視眈眈,如何做好資料“防火牆”防止外部入侵,如何監管避免內部失竊,這些都是目前相關部門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哪些資料可以離境,離境時如何對資料進行“安檢”,避免關鍵、機密資料流出,或是被其他國家竊取,這些都需要相關專業人士制訂一個標準,以及政府需要出台相關措施。《廣東省公共資料管理辦法》提出“公共資料應當依法有序開放”。具體如何有序地對大灣區各地相互開放,仍然在探討和摸索中。
(二)審計行業數位化轉型現狀
二○二一年十一月財政部發佈的《會計改革與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主要任務包括了“(五)切實加快會計審計數位化轉型步伐。”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審計行業,發達地區如廣州、深圳、珠海等已逐步落實審計數位化轉型,建立起政府審計資訊系統,但在廣東九市中經濟相對落後的粵西、粵北等地區審計資料基礎設施如5G網絡基站建設等相對不足,數位化轉型程度與發達地區有一定差距。
除了審計行業自身的數位化轉型不充分,審計對象的數位化轉型不足,在製造業中尤為突出。製造業作為中國經濟命脈,是國家政府、企業單位進行審計工作中的基礎資料來源,把製造業即時準確的資料融入審計資訊系統可大大提升審計效率,但目前作為主要審計對象的製造業依然有很多企業還採用傳統落後的方式開展會計和審計工作,未能將經濟活動全面、系統地資訊化,進而導致大資料資訊覆蓋不全。華為副總裁張順茂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工業數位化轉型仍處於初級階段,面臨着“不會轉、不敢轉、不能轉”的問題,該如何利用現有的資源幫助製造業完成數位化轉型是現階段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當作為審計物件的製造業企業完成數位化轉型之後,粵港澳大灣區的審計工作效率將得到更大限度的提升。
五、會計審計協同的國際借鑒
(一)美 國
美國的會計的協同可從國內協同和國際協同兩方面來看。國內的協同主要為各州之間的會計事務管理的協同。由於每個州的管理體系不一,美國政府為協同各個州之間的會計事務和會計準則的實行,在各州設置了州會計事務委員會,作為獨立的法定機構負責會計事務,確保會計準則實施的一致性。國際的協同則為美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協同,美國一直以來使用的是美國會計準則(GAAP),與國際會計準則有很大的差異。二○○二年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與國際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共同簽署了諾沃克協定,在表明了雙方會計準則趨同的立場後對二者的協同出台了一套協同計劃,該計劃把需要協同的內容分成23個項目,其中短期項目採用直接協調的方式,長期項目則採用差異縮減和漸進式重新設計的方式。但截至到二○一五年底僅有2個短期項目和1個長期項目實現全面協調,其餘項目均為實現實質性協調或部分實質性協調。
(二)歐 盟
歐盟會計準則協同為成員國之間的協同,大致可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為制訂“指令”,歐盟頒佈一系列有關會計準則事項的“指令”,強制寫入各個成員國法律條文中。第二步是歐盟制訂的金融服務行動計劃,規定各國必須建立統一的金融市場。第三步是使用共同條例,其作為歐盟法律工具可要求成員國的會計事項按條例所規定的準則實行。該協調的過程中歐盟規定了上市企業的財務報告必須採用國際會計準則,確立了國際會計準則在歐盟中的法定地位。雖然這些措施有時滯性,但成員國最後也陸續按照所制訂的指令修改本國的法律條文。時至今日,歐盟已成為國際會計準則的最大支持者,其內部也實現了會計準則的協同。
(三)東 盟
東盟的會計協同主要為東盟十國之間會計的協同。“一帶一路”的發展增加了東盟十國之間的貿易往來,他們之間的會計審計協同也在不斷推進。東盟成員國大部分選擇採用國際會計準則來完成會計準則的協同工作,根據它們所採取的協同措施,大致分成三類國家:第一類是選擇直接採用國際會計準則作為本國會計準則的國家,如泰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第二類是允許本國公司採用國際會計準則,但本國的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仍存在少許差異的國家,如汶萊和菲律賓。第三類是由於經濟落後而沒有採用國際會計準則的國家,如越南、緬甸和老撾。東盟成員國之間發展落差較大,所以至今仍沒有做到東盟內所有成員國會計的趨同,但實現了大部分成員國之間的會計準則協同。
(四)新加坡
新加坡的會計準則(FRS)是以國際會計準則為範本來制訂的,與國際會計準則幾乎無異。新加坡對本國或在本國上市的企業賦予所採用的會計準則的選擇權,允許本國企業或是在本國上市的外資企業採用全球公認的準則來編制財務報表,如美國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等。由此看來,新加坡既有自己的會計準則也接受外來的會計準則,極大促進了新加坡與其他國的會計準則的協同,同時吸引了更多外資的流入,為自身創造了良好國際貿易環境。
六、推進大灣區審計人才隊伍建設
(一)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審計委員會,規範三地審計準則,管理三地審計事務。
粵港澳三地審計標準不一,對粵港澳審計人員異地執業帶來不少困難,阻礙三地審計人才的流動。對此,參考美國在每個州設立獨立法定機構管理該州會計事務的做法,可以考慮在粵港澳大灣區成立粵港澳大灣區審計委員會,由粵港澳三地的審計政府機關聯合組成,並授予其制訂三地審計準則和處理三地審計事務的權利。在制訂適合粵港澳大灣區三地的審計準則中,首先需要研究三地會計審計標準的差異;其次針對三地審計標準可調整的差異處協商調整,盡可能實現三地會計審計工作的協同;對於無法統一或不適合統一之處,可在進行審計工作披露時加批註,做到最大程度上的求同存異。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審計委員會統一處理三地的審計事務,有利於三地監管和審計部分的共用、合作與交流,提高了三地的審計效率,同時也有利於促進三地審計人才的交流互動。
(二)加強粵港澳三地審計執業資質互認,推行“一試三證”。
港澳審計人員來廣東不可使用港澳的執業資質執業,仍需在當地考取執業資質。同樣,廣東審計人員到港澳執業也需持有當地的資質。使雙方審計人員異地執業所需準備時間長且難度大,導致三地很多審計人員對異地執業望而卻步,阻礙了大灣區審計人才的流動性。如前文所述,資質互認不足的原因是我國職業管理體系互認權利分配和三地相關職業資格制度標準不一的問題。對此可採取以下對策:一是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職業資格管理的“放管服”改革,國務院和國家人社部應制訂粵港澳審計執業資質互認相關政策,將職業資格管理權利下放至省級財政廳和人社廳。省級政府成立職業資格管理組,在放權方面,把權利下放給各個地方的財政局和審計局,由此地方便有自主權對港澳審計執業資質的進行互認;在監管方面,對互認事項採取事後審核的機制;在服務方面,盡量簡化優化審計資質互認的辦理手續,推進異地聯網辦理模式的運用。二是放寬審計執業資質互認標準,對港澳持證到廣東執業的審計人員可進行專業培訓,通過後可授予廣東的執業資格。三是對於未取得審計資格的從業人員,借鑒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律師行業執業考試“一試三證”的做法,聯合三地的註冊會計師協會,對有一定審計從業經驗的三地居住的中國公民,允許參加粵港澳大灣區審計執業資格考試,通過一次考試便獲得三地的審計執業資格證書。考試可以結合三地審計特點採取中英結合的考試方式,同時增加對政治思想理念的考核,以保證三地審計執業人員做到政治思想正確,愛國敬業。
(三)政府給予港澳人才優惠政策,強化三地“社保+醫療+教育”互認互通。
由於三地的人才福利以及社會保障政策存在差異,港澳審計人員無法在內地享受到醫療、子女教育等的保障和便利,影響了港澳審計人才來廣東執業的積極性。政府首先應給予港澳願意來廣東執業的審計人才相應的服務配套及優惠政策,如適當調低門檻擴大粵港澳人才綠卡的發放、再進一步降低個人所得稅稅率、給予稅後補貼或是在住房方面給予優惠租房補貼、買房優惠政策等,由此來鼓勵港澳審計人才來廣東執業。其次,在國家層面應制訂相應政策來全面推進粵港澳三地公共服務與社會保障服務無縫銜接,落實港澳來廣東的審計人才在社保、醫療服務、子女教育等享受到優惠、便利的服務。在社會保險方面,建立社保服務跨境協作機制,推動粵港澳三地社保服務順暢對接,加快社保卡跨境應用和境內外融合服務。在醫療保險方面,大力推進港澳醫保與粵互通,建立粵港澳電子醫保卡,在廣東三地享受“一卡通”服務,同時開通異地醫保報銷業務,在廣東九市也允許使用港澳醫保就醫。在子女教育方面,鼓勵在廣東九市開辦多層次的國際學校,放寬港澳審計從業人員子女的入學條件,保障到粵審計人才享受大灣區的福利。
(四)培養高素質大資料審計人才,堅持科技強審。
“主動迎接數位時代,大力推進數位中國建設”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戰略部署。國家大力推行數位化建設,使資料庫、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蓬勃發展,大資料技術被運用到各個領域,審計領域也不例外。近年來,“金審三期”工程逐步落實推進,為大資料審計提供了資料基礎和保障。預期在未來五年,深圳建成的粵港澳大灣區資料中心將進一步帶動三地大資料審計的發展。大資料審計已經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審計發展的趨勢,需要更多的高素質大資料審計人才。
1.注重培養跨學科領域的審計人才
粵港澳大灣區的審計工作需要大量的財會審與資訊技術相結合的複合型人才。“如何在審計人員身上實現審計與大資料技術的結合”,這是當今審計人才隊伍建設中的重要課題。粵港澳大灣區審計人員面臨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審計物件眾多,業務複雜程度高,跨境的資料和經濟、金融安全就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因此粵港澳大灣區的審計人才更加需要把審計專業知識同大資料處理能力相結合,提高審計效率和效果。大資料審計人才的培養,可以有兩種方式:一是“審計跨入信息技術”,即讓審計人員去學習信息技術的知識,培養其大資料的處理分析能力,使其在原有的審計知識基礎上與大資料資訊技術結合。此方法對現階段的傳統審計人員較為適用,讓他們自身通過學習去順應審計行業的發展趨勢和需求,提高自身的價值和競爭力。二是“資訊技術跨入審計”,即培養資訊技術方面的專業人才,並由粵港澳大灣區註冊會計師協會的專業人員來傳授其審計專業知識和技能。粵港澳大灣區各地應當根據自身的資源條件和需求,選擇適合的培養方式,或兩種培養方式相結合。
2.校地聯手開展“政產教研”新培養模式
二○二○年,由南京審計大學、廣東省審計廳、珠海人民政府三方共同推進成立了粵港澳大灣區審計研究院,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二○二一年珠海市審計局與南京審計大學合作,接收該校的實習生,並與研究院合作努力將其打造成南京審計大學的“教學實踐基地”。該培養模式實現了“政產教研”的融合,不僅為高校培養的審計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實踐平台,提高了他們的實踐能力,還同時為珠海市引進了新的審計人才。粵港澳大灣區應呼籲更多地區開展“政產教研”培養模式,加強校地合作,支持廣東各地審計局、港澳審計署、地方人民政府以及粵港澳三地的高校三方聯合共建大資料審計實踐研究基地,不斷深化審計研究、總結和學習審計與大資料結合的知識和經驗,促進大資料資訊分析技術在審計行業的應用,加快三地審計的融合;同時也為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優秀本科生、碩士生提供實踐的平台和崗位,做好學科與實踐銜接的機制,營造審計科研與審計實踐互動的良好環境,培養更多複合型的高素質審計人才。
3.鼓勵粵港澳高校開展學科交叉和三地合作教學
粵港澳大灣區審計行業正處於與大資料技術結合的重要時期,需要大量具備資訊技術、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方面知識的審計人才。應鼓勵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實行學科交叉教學,培養複合型人才,讓學生在掌握審計知識的同時也掌握大資料分析技術,切實建立起“審計+大資料技術”交叉融合的教學體系。在此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推進實踐教學和政產學研合作,讓學生在實踐和科研中學習如何將資訊技術與審計相結合。
除了學科交叉教學,還要積極推動粵港澳三地高校合作教學,如三地高校的學生交換學習、師資互換教學或開設三地高校合辦的審計論壇等,讓高校的會計審計教育資源實現三地互通融合,從而推動三地審計人才與資源的流動融合。如此一來,交叉學科培養體系下的“審計+大資料技術”複合型人才不僅能掌握大資料審計技術,更能真實感受到粵港澳三地審計發展的差異以及現狀,未來進入審計工作崗位後,能更好地適應粵港澳審計協同與跨境審計、大資料審計的現實需求。
(五)加強審計幹部隊伍思想政治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要更好發揮審計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審計機關要努力建設信念堅定、為民服務、業務精通、作風務實、清正廉潔的高素質專業化審計幹部隊伍。鑒於粵港澳三地政治的特殊性,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審計幹部隊伍更應注重其思想政治建設。首先粵港澳三地的審計機關都應充分了解認識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求,努力做到“以審計精神立身、以創新規範立業、以自身建設立信”的新時代審計建設標準,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導審計幹部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十九大精神上來。其次審計幹部應牢記黨員身份,提升自身責任感與使命感,將“四個意識”和“四個自信”融入到審計工作中,堅持為人民服務。最後還應加強審計幹部的法治觀念,做到執法為公、堅守道德、依法辦事,不徇私舞弊、貪污腐敗,堅守自身審計職業操守,保障大灣區審計服務的高品質發展。
(下)
暨南大學“一帶一路”與
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
陶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