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更路遙 舐犢情重
——談本地原創劇《都更》
日前在文化中心上演本地原創舞台劇《都更》,它是友人創作(藝術)劇團於“第一稿——優秀澳門劇本三年孵化計劃”中誕生的作品之一,故事以都市更新計劃為背景,描寫一段關係支離破碎的父女情。父親在女兒年少時不知何故突然拋妻棄女離家出走,使女兒的生活和心靈造成莫大打擊,多年過去,女兒上門來找尋父親,但不是為了團聚,而是以都更公司代表的身份與業主洽談收購條件,這是一個甚具發揮空間的設計,從一個失敗的家庭作為視角,側寫都更政策對城市的影響,不難看到作者以小寫大的心思。
《都更》在背景和角色設定上成功為故事築起非常具戲劇張力的基礎,巧妙地將都市的重建與父女關係的重建有機結合在一起。都市的重建避不開拆卸,但拆卸後會變成甚麼樣子卻無人知曉,未來社區的生態將會變得面目全非,父女二人的關係也是如此,修復先要拆掉過去,拆卸的過程卻回憶起無法放下的傷痛,即使關係重建又是否合乎預期?父親在那舊屋生活了大半生,在他失敗的人生中只餘下那裡的回憶,而簽署合同是他唯一能給予女兒的補償,另一方面,女兒亦處於個人利益和親情的矛盾中,若沒有都市更新計劃,她會否來找失聯多年的父親?二人糾結在這困局中進退兩難,然而都市更新的巨輪正無情地輾壓過來。
筆者有幸參與劇本創作過程的讀劇演出,本次文化中心演出的版本有些內容是新增的,好像父親唱戲和女兒翻開相冊等,這些內容使角色更為飽滿充實,人物更具感染力,亦有一些修改影響了故事的節奏,使劇情未能一氣呵成。比較明顯是原來的劇本是開放式結局,而本次演出的尾段加插了一段疑似拆屋的情節,為故事定了調,兩者相比,開放式結局令人有種餘波未了的感覺,更能引起觀眾延伸性思考,儘管未算完美,但整體內容更為豐富,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藝術性和觀賞性。
一般在澳門演出的較多是外國翻譯劇或重演已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品,這次《都更》的演出是給本地劇作家難得的試煉場,一個劇本從創作到搬上舞台要經過大量工作,需要不斷琢磨才能打造出一個出色的作品。於演後座談會上,嘉賓亦表示本地原創劇有其存在的必要和優勢,尤其在文化的推廣上有不可取締的重要價值,由本地土壤孕育出來的故事最能讓觀眾產生共鳴,亦有利於澳門文化的傳承和推廣,期盼在劇作家和劇場工作者努力下,有更多本地原創的劇目能夠被搬上舞台。
(觀演場次:二○二二年六月十二日下午二時四十五分)
黃若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