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嵩街曾盛極一時
在車水馬龍的新馬路旁,有一條相對冷清的龍嵩正街。它昔日曾是澳門的主幹道,當年的熱鬧繁華遠勝今天。
葵葉飄搖仿如龍鬚
龍嵩正街開闢於一八四八年,之所以喚作“龍嵩”,與崗頂劇院旁的聖奧斯定堂有密切關聯。十六世紀末,來澳傳教的西班牙奧斯定會修士,在當時仍被稱作磨盤山的崗頂興建會院及小堂,後來小堂使用蒲葵葉覆蓋頂部遮擋風雨,每當蒲葵葉在風雨中飄搖時,從山下遠觀彷如龍鬚飄飄而得名“龍鬆”。又因當時華人未識天主聖母,於是便稱之為“龍鬆廟”,廟下開闢的街道順理成章地稱作“龍鬆街”。及後有文人覺得“鬆”字可解作不可靠、不堅穩,取有高大巍然之意的同音字作稱,成為現在熟知的龍嵩街。
龍嵩街開闢時,南灣一帶仍未填海,新馬路一側為曲折迂迴、斷斷續續的小路,龍嵩街成為聯通華人及葡人聚居區域的重要通道。這段時期的龍嵩街人流暢旺,為澳門經商的首選地段。後來聯通內港及外港的新馬路啟用,貫穿澳門東西的優越地理環境迅速取代龍嵩街,令街內人流及商舖逐漸流失,龍嵩街在商業上的地位自此走下坡。
歷史遺珠訴說從前
儘管繁華褪去,龍嵩街內仍然留有許多歷史遺珠:舊司法警察局大樓至今威嚴肅穆不減,老家族房屋仍在向途人展示往昔的街道面貌,傳統食品百年後飄香依舊。隨着城市發展,街內還多了為數不少的啡館茶座,新事與舊物相互映照,歷史與發展並存交織。
欲知更多詳情,立即掃碼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