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康千年古鹽田
沿着二一四國道一直往北走,在剛離開雲南省德欽縣後緊接便是西藏省芒康縣,那裡有着一個已上千年歷史的古鹽田曬場。鹽田沿南北走向的瀾滄江兩岸依山而建,東岸屬納西族,而西岸的則屬於藏族。瀾滄江本身並非鹹水,但為何會有鹹水供曬鹽?答案在於瀾滄江兩岸的山體長年湧出含鹽量極高的滷水,當地人會先把這些滷水抽到儲水井備用或一些則直接抽到木製的曬架,在日照及風吹之下便會結晶成鹽,這可說是大自然給予的條件,再結合人類智慧及勞動力的成果。
雖說鹽田風景區只屬小眾景點,但若要拍得比那些匆匆的一天團來得仔細,多留一兩個晚上也是值得的。住宿方面可選擇數公里之外的溫泉酒店,環境及設施也十分到位,正好一洗行程的勞累。此外為了方便創作也可選擇與鹽田近在咫尺的藏民家,條件很一般但更貼地,更可細味藏區文化及滿足一早一夜的拍攝條件。據非正式統計,在鹽田風景區兩岸的曬鹽架超過三千個,縱橫交錯,很密集而且沒有任何標示,但每個曬鹽架是有不同歸屬的,我們看不清,但當地人自有他們的管理方法,絕不會走錯路。他們會每天在同樣的鹽架工作,那些藏族婦女把已曬乾並收集好的鹽沿小路背上來,每袋也超過一百市斤,她們之中,可能有些人一背便是背上一輩子同樣的工作。
在這次旅程前設定的拍攝清單中,除了航拍全景以及長焦小品外,也包括到江邊及曬鹽架之下,結果在江邊接觸到那些航拍機拍出來鮮綠色的儲水井,也拍攝到曬鹽架下另一道風光。那些一條條由曬鹽架滲透下來的滷水結晶物,跟架下的小水池結合,便仿似一個個造型不同的鐘乳洞。但在這裡拍攝可得小心,因地面不平坦以及高度有限,想不弄斷鹽條只得曲着身子,而且滴下來的鹽水濃度很高,萬一滴到器材上要立即處理。鹽田日出是必拍項目,運氣好的話遇上無風日子更會有倒影相隨,但晚上星空拍攝則不太理想,因為光害比想像中嚴重。
圖/文:XOS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