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一的知性散文體回憶錄
——讀湯梅笑《日子輕輕地過去》
湯梅笑的新集《日子輕輕地過去》到手一季,期間我閉眼乘香港“第五波疫情號”過山車險象百出的旅程驚險了一回,在徐徐降落後,才把書七十六篇文章讀到最後一頁。掩卷之餘,感慨不已!與梅笑接觸的前塵往事如電影回帶一幕幕展現在眼前:我的投稿自薦;彼此書信的頻密往來;她幾本集子在香港出版;我和瑞芬攜小兒女的澳門小遊,梅笑來竹灣、黑沙灣全程陪同;她兒女婚宴時發柬對我們的邀請;齊任評審同行遊印尼;澳門文學獎頒獎、“文學散步”等等,不覺交往了數十載。梅笑投身報業差幾年就是半個世紀,我們彼此也都成了眼觀晚霞、聆聽歲月的人,多麼幸運,還能回眸尋覓走過的路跡,一起品嘗各種酸甜情味。
作者選擇了自己進入澳門日報社工作的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八年這十年來書寫,組成第一輯“日子輕輕地過去”,共五十四篇。每篇文章都短小精悍、趣味叢生,別看梅笑身骨並非強壯類型,筆觸一點都不嬌弱,且在選題、文字的細心和講究方面令人擊節三歎。都說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可說每一行都艱難。表面讀來,作者是在寫曾經經歷的、與《澳門日報》有關人事的各種感受,然將篇篇文章鏈接,就不難讀出她其實頗具“野心”,以精彩巧妙的側筆寫出了半部“湯式視角”“澳門日報史”。篇章裡對幾位創辦《澳門日報》前輩的記敘,對社長、總編級人物的刻繪和留影,具致敬、感恩的意味;我尤其讀得入神的是記敘報刊從撿字粒到電腦化轉型的演化和發展的好幾個篇章,輔以珍貴的歷史性圖片,讓我們讀出了一份報紙從簡單到豐富、從舊式到新型的完成,在今天自媒體的汪洋大海中依然堅強存活,實在不容易!
書中寫文革的影響、幾件政治大新聞的震撼、幾部電影公映的大轟動,報社的幾度搬遷、工作環境的改變,都如數家常,知性感性拿捏到好處,讀來如咀嚼橄欖餘味留甘。〈伊士曼七彩麵餅〉的戲謔,〈“浴室歌王”選秀〉的搞笑,〈內港漁歌〉的情味,〈語錄的故事〉的噴飯,〈終於交卷〉的勵志,往事慢慢回味,恍如日昨多麼親切溫馨。再者,梅笑寫七十二行的幾篇甚富社會歷史價值,如〈鏡頭在眼前重組〉寫炮竹工人的悲情和慘劇;〈七十二行風光〉描述倒夜香、吹奏嗩吶等行將失傳的行業,〈訪貧後的悲劇〉記敘走訪木屋區、童工、下層貧困者,雖然筆墨不多,但同理心、同情心躍然紙上,讓讀者觸摸得到作者那一顆撲撲跳動的悲天憫人的心!梅笑的每一篇文章,哪怕那些事已然瑣碎難全,她就有一雙神手,將它們從歷史的角落撿拾起來,再度組合成完整的拼圖,像李鵬翥、黃德鴻和梅笑三人在通商新街大搖大擺品嘗着小雪條(〈通商新街的雪條〉)、李成俊在時事講座中讓人聽出耳油的“豆沙喉”(〈“豆沙喉”講時事〉),報社費數萬元以長途電話報讀新聞(〈“嘀嘀”是金〉)、紙質媒體倒閉潮(〈把燈關上〉)等等,作者無不是以小見大地見證報業的滄桑變遷。當然,我也特別喜歡作者幾度為工作、邀稿、採訪出差東北、香港的篇章,尤其是涉及的那些人物特寫,往往抓住人物特徵,寥寥幾筆,形態心態盡現;她筆下的同事群像,落墨不多,也勾起我的親切難忘的回憶,有的如長輩般關注我這個當年的香港小作者。〈由麗莎到周桐〉則以十足筆力素描事業、文學創作雙贏的女強者周桐,她就是擅長翻譯與寫長篇的陳艷華,我和妻子瑞芬在澳門文學獎頒獎禮中見過面,還曾經參與了她書店舉辦的圖書展銷。這一輯中,還留下了不少中國文學老前輩的光影足跡,哪怕是三言兩語,也屬吉光片羽,彌足珍貴。
這一輯中,視角或對焦的選擇顯示作者的睿智聰穎,選擇了世界局勢急劇變化的上世紀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末,大背景矗立在那兒,動盪的內外浪潮也將激烈的浪花衝擊到《澳門日報》和作者的思維深處,用梅笑的話說就是“幾場頭腦風暴”,這就造成了第一輯的不朽價值,也即那種滲透深深個人觀感的《澳門日報》史話兼變遷史,還將報刊發展回憶、個人從業感悟以散文書寫體裁有機結合起來。
第二輯“此岸彼岸”共二十二篇,寫退休後的感受和生活。按照法定年齡退休後的梅笑,又被返聘在報社多幹了十年,她自喻這是自己“人生拼圖中最濃的色塊”(頁139)。這一輯雖然篇目沒有前一輯多,但內容涵蓋大,含金量也高。包括了退休後的心態調整和感受(如〈那個嶄新的下午〉〈好命“上頭婆”〉)、與文壇前輩或文友的書信往來梳理(如〈一根追憶的線索〉、〈信裡春秋〉、〈在《散淡人生》中理解〉、〈滿紙情味〉、〈蔣星煜的“奇觀”〉,以及居然保留了二十六封信、令我感動不已的〈寫作路上的一個火車頭〉)、終身學習的榜樣人物書寫(如〈一百歲新娘的密碼〉、〈優雅地老去〉、〈更新的快樂〉等)、退休後邁向身心健康生活的追求(如〈肯定自我價值的天地〉)等篇章,都是有關退休後自我價值的再思考和再追求,富有強烈的勵志意味。
與梅笑其他著作不同,《日子輕輕地過去》是作者在工作崗位退休之後,有意識地以“素手拈來”為專欄名目在該報副刊“新園地”版發表的一系列文章結集。前輯貌似瑣碎,實則自成系,作者筆下隨着時間之河奔流,光影轉動,大舞台下又有小舞台的演出;後輯則寫上岸後的複雜感觸。一個人習慣了某一個動作,突然停止,常常無法適應;如演戲者入戲太深,無法很快抽離;工作狂會在退休後第一天還是到車站搭車到公司上班,湯梅笑也曾經有過這樣的惶惑:“大家都說你上岸了,恭喜!只有你在茫然。不在水中,一時不知道怎樣在地上開步。”(頁135)形象生動,令人發出會心的微笑。但無論如何,她還是終於很有恆心和計劃成就了這樣一本富有意義的書。
在副刊任編輯幾十年,梅笑文字熟能生巧自不需多說;既是編輯又兼作家的雙重身份,練就了作者一支與眾不同的充滿了才氣的筆觸。說“與眾不同”指的是這幾方面:一是她的選材精準,小炮彈打出高效結果。如以小小說來說就是題材好,能以小見大;以散文來說,就是中心、重點突出,富有意義。上輯大抵都有意識地採用了這樣的手法。例如〈語錄的故事〉為六十年代末的某種狂熱留下了惹笑的一筆;〈副刊“萬金油”〉寫盡了編輯的萬能才華;〈文曲星正照〉寫出了改革開放後內地作家陸續走出境外的場景……其次,擬題帶有新聞觸角的敏銳,吸引眼球,以最凝練的文字組合出概括力和吸引力最強的標題。作者往往將硬體內容在題目上做了軟處理,〈貼身膏布〉、〈“嘀嘀”是金〉、〈《最新澳門詳圖》的隱喻〉、〈一百歲新娘的密碼〉、〈精緻的萎靡〉之類標題,難道你不會被吸引嗎?一本書的選擇,讀者如我,在書城逛蕩做書蟲時,封面之外,一定是標題做了書蟲最後購買下來的最香誘餌,不是嗎?最後一點是作者個性濃重的獨特文字,幽默的語氣、形象獨特的比喻、客觀冷靜謙虛的敘述,都令人喜歡。咀嚼再三,情味皆出。如“我好想把日子中沉澱下來的記憶保存,把它精釀成一壺苦甘兼味、喉韻綿長的醇醪獨酌,也樂於分享”(頁130)、“歌聲摻和着氣息不穩定的顫音抖音傳出來,四周氣溫彷彿突然下降了一兩度”(頁20)不勝枚舉。
作者有留存着幾本小小筆記簿,有助她書寫往事時的追憶,謙稱這本書只是“一份有些意思的備忘”,其實,《日子輕輕地過去》是一部可讀性強的“個人報史”、“編輯集體傳記”、知性散文體回憶錄“三合一”的帶普世價值的精彩好書,太值得一讀了。
東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