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與生
“死”是很多亞洲地區非常忌諱的話題,可能人們真的沒有意識到自己或身邊的人終有死亡的一天;又或者是心底內切切實實地知道會有死亡的發生,因為太恐懼了,所以逃避。大家害怕得連聽到“死”字也覺得不吉利,似乎只要不提,便可得永生。
但人終有一天會死的!不只是自己,還有別人:那些常常待在你身邊的人、你尊敬的人、最愛的人、你最沒有預料他會在這個時候離開的人,以及所有人,都無一倖免地在步入死亡的過程中。因為人的一生有一個無法預知的期限,我們才會反思“生命的意義”。
這對於每個人來說又都不一樣,不同的性格、成長環境、人生階段或際遇等,就會創造出不一樣的答案,可能每一次的思考,也會沉澱出更多想法。
而我能找到最接近“生命的意義”的一個答案,便是在有生之年不停止地學習“愛”。細想一下,其實這個任務真的一點也不簡單。我們常常談及和解,與成長期間堆疊了太多複雜情感的父母和解、與傷害過你的人和解、與自己和解,可能只要能好好和解,便能好好去愛。但達至和解不是必然,畢竟傷痛、後悔和遺憾等等的詞語,嵌在心中比用文字表達出來的分量,遠遠沉重得多,也不是一個多聰明醒目的人在處理關係上就能得心應手。
或者試着經常提醒自己珍惜身邊的所有吧,這樣可以讓我們好好地去愛別人。當然也不是用力地珍惜了,失去時便不會覺得痛,但至少珍惜了,夜深人靜時想起那些已經觸不及的靈魂,也許能少一分追悔莫及。而於我來說,愛自己又比愛別人更難一些,我似乎生來便有自帶討厭自己的“思想鋼印”。但最近悟出個小道理,即使不喜歡自己,也不要阻止自己過得快樂一些,可能終有一天快樂了,你便願意愛上自己了。
林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