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濕褸
這陣子一邊讀波蘭遊記,一邊被乾濕褸(Trench coat)這個話題吸引過去了。說來也奇怪,二十世紀初的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乾濕褸的描述。例如吳爾夫及喬哀思的作品中,都有出現一位穿乾濕褸的人。吳爾夫的描繪尤其深刻,她在小說《戴洛維夫人》中描述一位家庭教師(紀而曼小姐)的打扮時,主要是放在她身上那件乾濕褸。憑着那件衣服,小說的主角戴洛維夫人就斷定紀而曼小姐很窮,更重要的是她已過了適婚年齡,只能靠家教工作維生。事實上那個年代的人,特別是女性是不會穿乾濕褸的,因為開始時它是軍人的服飾。
十九世紀時,有一位蘇格蘭人(Mackintosh)發明了一種防水布料,但這種布並不舒適,而且有很強烈化學氣味。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戰事多在戰壕進行,士兵們都穿着這種乾濕褸,因為相信它可以抵禦惡劣天氣。由於開始時這種衣服並不美觀,只有實用價值,所以英國上流社會人士是很少人會穿着的。女性穿着乾濕褸更為罕見,所以戴洛維夫人對紀而曼小姐的判斷是十分正確的。只是大戰過後,聰明的商人想到利用名牌和廣告來改變乾濕褸的形象。當然更重要的是乾濕褸的布料及設計都有了很大改進,在名牌效應下很多貴族都樂於擁有一件乾濕褸。
我不知道自己對乾濕褸的好感是從何而來,也許是福爾摩斯的關係。他是第一個讓我知道有乾濕褸這種衣服的人,而且對我來說多少帶點象徵意義,和戴洛維夫人所代表的那一種看法完全不同。福爾摩斯的乾濕褸令人聯想到知性和科學,還有一種安全感。當然由於乾濕褸和軍人的淵源,也給人一種帥氣的感覺。記得我第一件乾濕褸是在猶太人的賣物會中買的,想來多少透着點奇怪。
區仲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