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8版:演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舞步變化多端 擴張想像空間
不在歐洲卻在歐洲
吃牛雜粉抑或擔擔麵?
空間與話語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2 5月19日 星期
 
3上一篇  
  放大 縮小 默认        

空間與話語

伊莎貝拉

    空間與話語

    ——本地話劇《心洞》與《東西》的文本元素

    本地話劇《心洞》及《東西》分別由“老字號”社團戲劇農莊及曉角話劇研進社出品,皆以年度公演的形式在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完成演出。兩場演出入座率高,反映出劇團經過不斷的磨練,已逐漸在本地戲劇圈建立自身品牌。兩場演出均由本地演員組成,前者訴說關於家庭創傷的處理方式,後者則有關友情、愛情和親情的故事,兩場演出一暖一冷、一靜一動,各具特色。

    由敘述空間談起

    寬敞的屋苑內配以美式開放型廚房,女主人及其丈夫、妹妹和母親,生活稱得上是小康之家,直到家中因親人意外身亡而難以走出“困局”。《心洞》的吸引力在於,在私人空間內向觀者敞開“心扉”,令觀者隨着故事的腳本和演員的情緒而有所波動,隨編劇所設下的“洞穴”自然而然地“掉了進去”,在看似平淡的家庭生活空間佈局中,拉近了敘述者與觀者的距離。而在《東西》的公共空間場景裡,有客廳、教室、餐廳、操場以及海邊,這些能夠容納許多人與事的場景內,由十多位演員來回走動,你一言我一語,試圖填滿公共空間内的每一處空白,在擺放太多敘述元素的場景裡,令觀者喘不過氣來,逐漸模糊了敘述的焦點。觀者認為此劇最大的敗筆在於回憶與現實相互穿梭的處理方式,譬如在敘述過往回憶時,過去的“我們”與現實的“我們”,突破回憶的界限而“相遇”,在看似無法實現的場景裡卻過度“放肆”,“放肆”到觀者明明知道是編者不自然地“破了梗”,卻要假裝自己很自然地“入了戲”。在處理回憶場景時,如果能夠“停留”在過去就好,給予觀者一些想像的空間,或許展現出來的效果會更加自然。相比之下,《心洞》在處理回憶場景時,則透過角色第一人稱的口述方式,帶領觀者一同入戲,也帶領觀者一同鍛煉了剖析劇本的功力,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觀者的參與度。

    與現實“對話”

    《心洞》曾於香港話劇團以中文對白演出多個場次,是美國劇作家David Lindsay-Abaire的作品,於二〇〇七年榮獲普立茲戲劇獎,之後亦曾被改編為電影《心靈觸洞》。話劇的開篇以旁白方式說起了《兔兔大出走》的故事,把無條件且過度關心的母愛透過“聲音”呈現了出來,雖然話劇搬到了本澳舞台,卻仍然保留了故事原本設定的背景——美國。然而,關於“母愛”的元素,即使在不同的地域,卻是具有共通性的,也正因如此,《心洞》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能夠以此致敬懷舊電影《心動》。

    兔子洞充斥於女主角的内心,也影射了現實生活這樣的空洞比比皆是。劇中女主角因兒子在一場意外車禍中喪命而長期處於傷痛之中,就算丈夫的鼓勵、安慰,妹妹的陪伴、開解,母親的無私關愛,都未能平撫她的不安情緒。由文本的母愛元素再到現實生活,都市女性在家庭中大多“扮演”着百搭角色,包括作為妻子、女兒、媳婦、傭人、補習老師、全能主婦、打工者等等,在權衡家庭與工作之間,倘若女性全身投注在家庭生活裡而得不到回應時,她們更容易陷入崩潰狀態,於是有關女性產生抑鬱或情緒病的問題在社會上頗為常見。再多的安慰、陪伴,都難以得到療癒,這是《心洞》探討着缺失的空洞如何得到填補,缺失的愛如何得到滿足,是話劇結束之後,仍留給觀者的空白以及以思考的空間。

    “出口”在哪裡

    《心洞》及《東西》同樣訴說着女性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走出陰霾,是要靠着自身的意志,還是親朋的扶持,或者是仰賴信仰的支撐。由林婷婷飾演的Bella Packa,面對着失去幼子的傷痛,在看似忙碌的生活裡,不停地整理着逝者的衣物,面帶淒冷的表情,把無法釋懷的悲慟、不安的内心、複雜的情緒、敏感的神經,以入木三分的精湛演技呈現給觀者,彷彿她就是劇中的女主角一樣,彷彿她就是那個遭遇喪子之痛的“母親”。與《心洞》不同的是,《東西》的角色Isabel,雖然身患重病,卻懂得如何為自己找到宣泄内心不安的方法,在與友人的對話中,放下包袱,靜心等待“安樂死”的那一天,正應驗了電影《西遊記第壹佰零壹回之月光寶盒》的經典對白:“不開心,長生不死也沒用。開心,就算只能活幾天已足夠了。”

    無論是《心洞》還是《東西》,似乎都表明了人類在經歷創傷時,都需要一個得以宣泄的“出口”。《心洞》的Bella Packa雖然一開始選擇與外界隔閡、自我麻痹,所幸最終懂得與肇事者對話,即便哀莫大於心死,生活仍然需要繼續。而《東西》的Isabel則學會不停清理自身的傷口,把每天都當作最後一天的心態,靜待死神的來臨。無論創傷和陰霾有多深,一切終究會有結束,黑暗終究會過去,她們終究透過“出口”找到盼望。

    兩齣話劇的編導賦予文本獨有的風格,《心洞》暖而恬靜、《東西》冷而奔放,雖則不相上下,但筆者認為《心洞》的總體觀感更勝一籌,故事裡充滿了對人生的思考,帶着酸、甜、苦、辣、澀,像極了一杯米酒,喝時烈而不會太辣,下肚後帶點苦澀,後味甘甜。

    觀演場次:

    《心洞》——一月八日,晚上七時四十五分。

    《東西》——三月二十日,下午二時四十五分。

    伊莎貝拉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