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虹口遇見廣東
如果說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一千個虹口人心裡就有一千條四川北路。它是美味的,新雅、太湖飯店的美味佳餚;大祥、廣泰昌的南北貨。它是時尚的,香港、牡丹美髮廳;德昌、滬光服裝鞋帽。它是文藝的,內山、大華書店;魯迅、郭沫若、葉聖陶、丁玲等大文豪曾在此著書立傳……
滬上南京路、淮海路頗為人們熟知,而四川北路就顯得較為陌生。佇立在四川路橋上眺望,四川北路由南往北,從蘇州河岸畔的郵電大廈開始,沿武昌路、甜愛路、溧陽路、多倫路、橫浜路,全長三點七公里。其實四川北路是繼南京路、淮海路之後的第三條繁華商業街。
翻開歷史,它的發展跟繁華與廣東人有着一定的關聯。四川北路屬虹口區,虹口乃舊上海公共租界與華界之間的緩衝地。上世紀二十年代,隨着上海取代廣州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大批廣東人乘坐火車前往上海經商,四川北路就成為廣東人的居住地。據《上海風土雜記》記載,一九二○年四川北路有廣東人二萬八千人,到一九四三年,高達三十萬人。
在眾多到滬上“搵食”的廣東人中,比較有名的既有太古洋行的鄭觀應、怡和洋行的唐廷樞,也有上海著名的先施公司、大新公司等四大百貨公司的老闆。來到上海的廣東人必然會帶來廣東文化,包括廣東餐飲、廣東戲劇、廣東社區。筆者小時候常去探望奶奶,她住虹口我叔叔家,搭五十五路公交在四平路溧陽路下車,前走一百米,東交通路即是,再往右過一座橋便是梧州路、海寧路。印象中,那一帶基本上是廣東人的天下,巷子裡講着廣東話,身着黑色香雲紗,腳踏木拖鞋,咯噔咯噔地響,老遠就能聽見,附近的菜場時有生菜、芥蘭菜供應,說是從廣東過來的。
舊時四川北路及附近一帶僅戲院、電影院就有五十家,其中有廣東人出資修建的,如廣東大戲院,就是吳朝和投資的,還有永安、奧迪安大戲院,這些大戲院常演廣東粵劇和粵劇折子戲,頗受滬上廣東人的歡迎。除了戲院外,四川北路廣東飲食也很出名,如新雅菜館、文興園,那一碗熱氣騰騰的魚片粥、雲吞麵,外加一份豬腸粉,一陣香氣撲面而來,讓人看着都流出口水,洋溢着廣東人的生活氣息。
時過境遷,現在的四川北路難覓舊時廣東人的身影,包括廣東粵劇、廣東社區、廣東美食等。聽說廣東人的後代早已融入上海,他們操上海話、吃上海菜、在上海讀書、工作,已經適應當地的生活。
在我看來,雖然四川北路經過改造舊貌換新顏,也頗有氣派,但似乎缺少些廣東文化元素。虹口曾經作為一個廣東人聚集的地方,某些特定的路段、特定的建築物應予以保留,廣東美食、廣東茶樓、廣東社區,永安坊需要修繕如舊,那些具有廣東特色的文化亟待傳承。我想唯有此,滬上四川北路才能重新綻放其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光彩。
亦 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