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十六期《澳門筆匯》
陶里先生自言一生有多個驛站,一九七○年代中,他在印支三國流浪了三十年,挈婦將雛移民香港,之後遷居澳門,當生活環境安定下來,他立即再續他的文學夢,在本報副刊“新園地”撰寫專欄,那時是一九八○年代初。如今這位澳門文壇老將在加拿大多倫多去世,留下的二十冊新詩、小說、散文和文學評論集,豐富了澳門文學的內涵,是構成澳門文壇的一塊塊碑石。
懷念陶里,我想說說澳門筆會出版的文學雜誌《澳門筆匯》。
翻出筆會的會議記錄簿,一九八七年一月十一日澳門筆會成立,假提督馬路敦煌酒樓召開第一次全體會員會議,在首屆理事會中陶里擔任總務。一九八九年二月初的一次理事會議中,副理事長陸覺鳴提議出版一份文藝會刊,會上議決成立籌備小組,由陶里、張兆全負責策劃,出版經費由理事長李鵬翥向當年澳葡政府的文化學會申請贊助。刊物定名為《澳門筆匯》。同年六月,綜合性文學刊物《澳門筆匯》創刊號面世了。
作為主編的陶里,為實現多年來澳門文學界人士擁有屬於本土文學刊物的迫切願望,更燃起熾熱的文學情懷,心力盡傾,短短數月裏從訂定雜誌的編輯宗旨、路向及美術風格,到組稿、發排、校對,負責美術編輯的張兆全全速配合。創刊號發表了四十位澳門寫作人的新作,有小說、新舊體詩、散文、文藝評論、讀書劄記、人物專題、英葡文譯詩、書法篆刻攝影作品等,拿到這本份量不輕的創刊號,我們看到一個里程就此拓展開來。
在創刊號發刊詞裏,副會長李成俊寫道:“我們不要吹捧,要真話,即使《筆匯》創刊之日,人們紛紛指出,這份刊物‘將來是要死的。’我們對之坦然,欣然。‘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文學出版屢讓人發出齎志而歿的慨嘆,從之,可以盡心盡力,卻難以許諾。限於當年的人力物力,一開始《筆匯》設定不定期出版,一年能夠出版兩、三期就好,然而來到了二○二二年,成為季刊的《澳門筆匯》仍載着筆會同人的文學理想繼續出版着,它經歷了三代主編,見證了前賢們薪火在相傳。
從一九八九年六月到二○○○年十月的十一年裏,陶里主編了十六期《澳門筆匯》,刊期有時相隔一年多,有時一年出版兩期。多乎哉?亦不多也。
陶里在濠江中學任職總務主任,業餘時間主要用於創作,這是作家的本分,再分一份心力出來無償地主編雜誌,在還未使用電腦伊妹的日子,組稿靠寫信和打電話。陶里在〈澳門筆會十年——在“澳門文學的歷史、現狀與發展學術研討會”上的報告〉中談到《筆匯》每年出版一兩期的原因:“問題出在第一,大家都重視這本刊物,不輕易動筆為它寫稿。我是主編,每次約稿,都要打幾回電話,經過一段長時間才收到稿,組稿十分困難”;其次,印刷廠在未改用電腦的年月植字工作進度慢。做過編輯工作的人大概都體會到追收稿件猶似漁人刮網撈魚那般使勁。刊物出版後,陶里還兼顧分發、贈閱、郵寄、匯寄或代收外地作者的稿費等,工夫幹起來像玩連環扣那般一環環地拆解。一九八九年澳門五月詩社成立,陶里出任社長,出版同人刊物《澳門現代詩刊》,以及“五月詩叢”、“五月文叢”,兩個文學社團對內對外的研討與交流活動,陶里的忙是必然的了。
是生命裏埋下文學基因,陶里興趣廣泛,閱讀無界限,文思活躍,勇於探索,從十五歲開始寫詩,數十載筆耕不息,詩歌、小說、散文、文學評論源源發表。一九九九年,陶里卸下筆會理事長職務移民加拿大後,出版了多部作品。陶里患上眼疾已久,醫藥無靈,最後的數年眼睛失明,被迫停止執筆,但最重要還有強烈的寫作欲求,得到朋友協助,透過口述筆錄繼續創作。走路滋油淡定,語速慢悠,聲音細細的陶里,性格剛性柔性並存,文章感性理性共融,在其文學生涯裏既是進攻型又是堅守型。
懷念您,陶里先生。
湯梅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