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貤贈澳門趙元輅的聖旨及覃恩背景解讀
編者按:澳門特區政府將啟動營地大街趙家巷26號趙家大屋的修繕,趙氏家族作為澳門早期華人望族,影響着早期澳門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對於趙氏和趙家大屋散佚的文物,其中道光皇帝貤贈澳門趙元輅的敕命,得以完整保存,揭示趙氏家族的歷史脈絡,也將成為澳門華人望族珍貴的歷史印記。
生者稱封 歿者稱贈
聖旨是皇帝頒佈重要文告的專用文書,而民間常見的聖旨則是封贈官員祖父母、父母的誥命或者敕命。按照清代的覃恩封贈制度,一至五品官員及世爵承襲罔替者給予誥命,六至九品官員及外藩、世爵有襲次者發給敕命。同時,各級官員也可以奏請朝廷將授予自己的散階封贈給親族尊長,生者稱“封”,歿者稱“贈”,即貤封或貤贈。這種榮親封典的覃恩範圍是,一品至三品官員能夠貤封或貤贈曾祖父母,四品至七品官員可以貤封或貤贈祖父母,而八品、九品官員僅授本人,不封妻子,若是本人不請封,便可請旨貤封或貤贈父母。清道光八年(一八二八年),時任廣東始興縣“教諭銜管訓導事”(正八品)的澳門望廈村人趙允菁請旨貤贈父母,以盡報本之忱。道光皇帝恩准所請,依例貤贈其父趙元輅為“修職郎”、其母張氏為“八品孺人”。這卷敕命既是文八品散階身份憑證文書,也是清代封贈制度的集中體現。
此敕命又稱敕書,呈手卷形制,長218厘米,寬36.5厘米,紅地葵花錦包首,烏木軸。敕文質地為白綾,已近麥黃色,兩端織有左滿文、右篆書的“奉天敕命”字樣,並飾以頭尾相對的左降龍、右升龍提花圖案,由江寧府織造專供。敕文的起句、中述事蹟,以及結尾贊詞的句數按照官員品級各有固定程序,只是姓名、職銜、親屬關係等有所區別。對照《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十六)所載“誥、敕按品頒給,……八、九品起二句,中四句,結二句”,此為文八品官敕命。通篇以滿文、漢字對書,滿文為官方常用的楷體,左起豎排行文,漢字則右起豎排行文,分為兩段,均為館閣體楷書,採用四六駢體文修辭,豎十六行計二百一十六字。行文規範為“制書”形式,即以“奉天承運皇帝,制曰”起首的格式,“奉”字低一格,“天承運”三字頂格書寫,“皇”字也是抬格書寫。全句解釋為:遵從天意、順承氣運的皇帝,為施恩澤而向百官宣示。在前段文字中,起二句點明了覃恩封贈的意義,原文為“任使需才稱職,志在官之美;馳驅奏效報功,膺錫類之仁”。白話文大意是:要任用有才能、稱職的人,官員應以青史留名為志向;要酬報奔波操勞且有成效的人,給予獎勵,樹為榜樣。中四句概括了趙元輅的事蹟及所貤贈的散階品秩等內容,原文為“爾趙元輅,乃廣東南雄州始興縣以教諭銜管訓導事趙允菁之父,雅尚素風,長迎善氣;弓冶克勤於庭訓,箕裘丕裕夫家聲。茲以覃恩,貤贈爾為修職郎。錫之敕命”。白話文解釋為:趙元輅是廣東南雄州始興縣管理訓導事務的教諭趙允菁的父親,品行高雅樸素,秉持和善之風;勤奮的教誨世代相傳,祖輩的事業發揚光大,家族的名聲得以遠播。現在廣施皇恩,貤贈你為“修職郎”,賜予詔令。結二句是訓誡、勉勵及褒揚的詞句,原文為“於戲!肇顯揚之盛事,國典非私;酬燕翼之深情,臣心彌勵”。白話文大意是:嗚呼!這是顯親揚名的盛事,是國家的恩典而非個人利益;褒獎你為子孫後代謀劃而付出的深厚情感,讓臣子的心更加振奮。在後段文字中,起二句同樣以“制曰”開首,“制”字抬格書寫。原文為“奉職無愆,懋著勤勞之績;致身有自,宜酬顧複之恩”。白話文解釋為:忠於職守而無過失,工作勤勞,成績顯著;出來做官的原因,是為回報父母的養育恩德,表明了覃恩封贈的原因。中四句簡述趙元輅妻子張氏的事蹟,以及貤贈的命婦品級名號等內容,原文為“爾張氏,乃廣東南雄州始興縣以教諭銜管訓導事趙允菁之母,淑範宜家,令儀昌後;早相夫而教子,俾移孝以作忠。茲以覃恩,貤贈爾為八品孺人”。白話文大意為:張氏是廣東始興縣負責訓導事務的教諭趙允菁的母親,以良好的楷模和順她的家庭,美好的儀容、風範使其後代昌盛。早年相夫教子,而後又把孝親之心轉為效忠君主。現在廣開皇恩,貤贈你為“八品孺人”。結二句也是勉勵和褒獎的詞句,原文為“於戲!賁象服之端嚴,誕膺鉅典;錫龍章之渙汗,允播徽音”。白話文解釋為:嗚呼!將禮服整飭端莊,承受皇恩;賜予皇帝的文書,將美名傳揚下去。滿漢文字合於中幅,以漢字豎寫奉詔的時間“道光捌年拾壹月初玖日”,分別鈐蓋“敕命之寶”朱文印,印面11.3X11.3厘米,玉筋篆,左滿文,右漢字。結尾處署有請旨人的官職和姓名:“廣東始興縣以教諭銜管訓導趙允菁”。背面啟封處寫有行楷“覃恩”字樣,編號“蕩字第七百九十九號”以及請旨人“訓導趙允菁””,並鈐有“中書”騎縫章半印,進一步印證這是趙允菁請以貤贈的敕命文書。
平定回疆 恭上徽號
這卷敕命兩次提及“覃恩”二字,意為廣施皇恩。據《清實錄》記載,康熙二年(一六六二年)吏部、都察院廢止了文官三年考滿合格即獲封贈的制度,規定文武官員惟有遇到覃恩,才能給予封贈誥敕。通常是在慶典之際頒給當事人,並有一定的儀式,故稱“封典”。申請時間以兩年為限,過期不再頒給。查閱清宮檔案,道光帝自一八二一年至一八五○年在位30年,僅有兩次覃恩記錄,一是道光八年(一八二八年)十一月初八日恭上“恭慈康豫安成皇太后”徽號禮成;二是道光二十五年十月初五日恭上“恭慈康豫安成莊惠壽禧崇祺皇太后”徽號禮成。這位皇太后並非道光帝的生母喜塔臘氏(一七六○至一七九七年),而是較他年長六歲的繼母、嘉慶帝的第二任皇后鈕祜祿氏(一七七六至一八五○年)。一八五○年,道光帝繼位後尊其為皇太后,並稱之“聖母皇太后”。道光二十五年(一八四五年)覃恩的原因是皇太后七旬壽典,恭上徽號禮成,而道光八年皇太后是52歲,亦非五旬、六旬大慶,大張旗鼓地上徽號又是出於何因呢?這要從大和卓布拉尼敦(?至一七五九年)的孫子張格爾(一七九○至一八二八年)之亂說起。十九世紀上半葉,張格爾在浩罕安集延部和布魯特部的支持下,一度佔領新疆喀什噶爾等西四城,自立為南疆統治者,復辟和卓政權。這是繼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年)清政府平定新疆回部(天山南路)大小和卓兄弟之亂後,民族分裂勢力的重大叛亂。道光帝諭令揚威將軍長齡(一七五八至一八三八年)、提督楊芳(一七七○至一八四六年)等將領,調集伊犁、烏魯木齊及陝、甘、川、黑、吉和京旗滿漢官兵36,000餘人會師於阿克蘇,軍需動撥帑銀1,100多萬両,不遺餘力地平定張格爾之亂。從道光六年7月至道光七年十二月底,清兵多次擊敗叛軍,陸續收復了失地,最終擒獲張格爾,清代文獻稱為“平定回疆”。事實上,張格爾之亂興起於嘉慶二十五年 (一八二○年),平息在道光七年(一八二七年),前後歷七年。道光八年(一八二八年)五月,張格爾等人被押解到北京,獻俘於太廟、社稷,在午門舉行受俘禮。隨後,道光帝在圓明園正大光明殿賜宴凱旋將士,把參與平定張格爾之亂的44位功臣畫像列入紫光閣。可以說,平定回疆是道光帝最引以為豪的功績,在中國近代史上也具有深遠意義。正如他在《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序中所稱“是役之蕆,國憲彰,人心快,而道法顯著於寰區”。有清一代,凡遇國家盛大慶典,又值物阜民豐,社會安樂,朝臣就會奏請為皇帝、皇后或皇太后等上尊號(徽號),通常每次加兩個字,以表達尊崇和讚美之意。然而,道光帝拒絕了為他上尊號的奏議,卻為平定新疆而給皇太后酌擬“安成”徽號,製作玉冊玉寶,擬定奏書冊文,並擇定十一月初八日吉時恭上徽號。這就可以解釋覃恩貤贈趙元輅夫婦的時間緣何署為十一月初九日。在恩詔中,應有對各級官員普行封贈的條款,才使趙允菁的父母獲得貤贈敕命。無獨有偶,一九八七年河南省桐柏縣檔案館徵集到一卷敕封,所署時間同為“道光捌年拾壹月初玖日”,背面啟封處寫有行楷“覃恩,蕩字第拾肆號”,並鈐有“中書”騎縫章半印,敕封對象是光祿寺珍饈署署正(正六品)康觀濤的庶母趙氏。兩卷敕命都是同一歷史背景下的產物。
趙屋失火 敕命倖存
敕命作為封贈文書,從宋代至清代已經沿襲950多年,每一件敕命都承載着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往事。據《望廈趙氏族譜》記載,二十五世趙元輅(一七三九至一七八○年)以府試第一名入學為生員,又因院試優異而補廩膳生員,並在乾隆四十二年(一七七七年)丁酉科中式,是廣東鄉試第十八名舉人。著有《書澤堂文稿擇鈔》、《觀我集》、《自警日記》等。乾隆四十五年(一七八○年)三月,他遠赴京師參加庚子恩科會試,未能及第,卒於京城宣武門南的廣州會館,年僅42歲。彌留之際,告誡子孫“人可死而書不可死”。長子趙允菁(一七六八至一八三四年)稟承父訓,在嘉慶六年(一八○一)辛酉科中式,為廣東鄉試第四名舉人,時稱“父子登科”。為了完成父親的未竟心願,趙允菁七赴京師參加禮部會試,直至道光六年(一八二六年)丙戌科落第後,才以“大挑二等”得授直隸南雄州始興縣(今屬廣東省韶關市)教諭,兼任高州文明書院(位於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山長。在任期間,趙允菁依例上奏朝廷請以敕命貤贈父母,並陳述請封理由,懇請皇帝成全自己的心願。經所在衙門開寫職銜報送吏部驗封司提准,移送內閣誥敕房,待皇帝恩准後,依照官職選定文式草本填寫姓名,交給中書科的滿、漢中書謄寫敕文,再經誥敕房審核,繕定正本,奏請用寶,頒發給趙允菁世代保存。此時,趙允菁已是年屆花甲,距其父去世已有48載。
由於敕命是重要的詔令文書,褒獎作用鮮明,官府及相關的個人都備加珍視。倘因保管不慎引致蟲蛀、損壞或潮濕污染等情形,就要罰繳俸銀。因此,作為趙氏家族榮耀的敕命,一直得到妥善保管。清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年),望廈村的趙家祖屋及家廟遭受颱風侵襲,損毀嚴重。二十八世趙仲開(一八三八至一八九五年)舉家輾轉搬遷到營地大街趙家巷26號的趙家大屋,該敕命也隨之轉移至此。二十世紀九十代,趙家大屋意外失火,這卷敕命倖免於難,隨同數以百計的大屋舊物散佚民間,被本澳收藏家吳利勳購藏。一九九七年二月三日,吳先生將該敕命捐贈給澳門博物館,並得以長期展出,現已成為澳門記憶工程的組成部分,對於澳門社會“集體記憶”的重拾與建構,具有重要意義。
澳門城市大學 趙 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