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12版:新園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隨筆)春天的遐想
九龍皇帝
(老陳海外食事)重複出現白甘鯛
(山谷小島通信舍)盼望着被完成的旅程
(四方聽音)頹廢時光
(衆藝館)從一九八二年說起
(時光迴輪)龜池邊的畫家
(胭脂齋)愚人
(賭城單身女子周記)國際美食之都的軟肋
(筆雯集)董永賣身葬父母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2 4月3日 星期
 
3上一篇  
  放大 縮小 默认        

(筆雯集)董永賣身葬父母

冬春軒

董永賣身葬父母

    拙文〈入土為安〉於日前見報,時近清明,再說“入土”,生養死葬,中國人很重視這種孝道,縱使貧窮,缺衣欠食,父母或親人過世,無論如何都要使死者入土為安。要是“五行欠水”又如何?《敦煌變文集 · 秋胡變文》:“董永賣身葬父母,天女以之酬恩。”戲曲《天仙配》就是這個故事。

    董永,不排除他窮而賣身葬父母的事實,但“天女以之酬恩”,則完全是“美談”。孫中山先生說到閩粵之蛋戶,浙江之惰民,豫之丐戶,這些人舊稱之為“義民”,他們被歧視,生活異常悽苦,身後蕭條,無以成殮,就只有用草蓆包裹屍體,挖穴埋之。《明史 · 郭敦傳》:“衢俗,貧死不葬,輒焚其屍,敦為厲禁,且立義阡,俗遂革。”義阡,猶義塚。

    宋 · 洪邁《容齋隨筆 · 人物以義為名》:“仗正道曰義:義師、義戰是也。衆所尊戴者曰義,義帝是也。與衆共之曰義,義倉、義社、義田、義學、義役、義井之類是也。”文中說到的“義社”,就是立社以奉無主之魂者。宋 · 范仲淹,置義莊里中,以贍族人。這種義莊,一般是地方或同鄉聚資修建的暫厝棺木的處所。以往很多華僑要“落葉歸根”,死後把屍體運返鄉梓,卻又未及擇地安葬,於是把屍體暫厝義莊。

    本澳有條“義字街”。商販林立,煕來攘往,遊人如鯽。不說不知,日前讀報方悉“義”字之由來。其實那是十九世紀前座落城外的沙崗村,謂之“沙崗義地”。前面說的甚麼義阡、義社、義莊,可以聯想到今日的“義字街”的前身,竟是滄海桑田之變。清太學生陳君,歲饑,家乏粟,出財轉殼於外以贍族,至質賣世業以濟。行給義槥(施舍棺木)、義塚以為常。原來本澳沙崗的開發,是一八九五年本澳華商盧華紹(盧九)向澳葡政府請纓開發的,可謂功同清太學生陳君矣。

    冬春軒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