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件雞批
上星期寫了餅乾碎和餸尾,即收到港漂李哲雲老師的迴響:“童年沒零食,過年才難得有糖果。記得星期日早上媽媽會給幾毫子,去麵包店買麵包皮一大袋回家。浸開水和煉奶吃,已經滋味十足。”
對!兒時美味零食,還有煉奶水泡麵包皮。大概這也是我至今為止,每到茶餐廳吃油多和三文治,都堅持店員落單時寫明不飛邊的原因。據哲雲回憶,原來香港也有酒樓餸尾在社區出售,只是他爸爸以衛生理由,嚴禁幫襯,於是她也從未試過這種“烏合之菜”。
談到食,我又想起了人生的第一件西餅。吉慶二圍有一位人稱大家的街坊,是母親(養母四嬸)的好友。她在營地大街中央酒店對面一間書局門口旁的樓梯口,擺了一個煙仔檔。
盛暑時,母親經常晚飯後帶我到煙仔檔納涼,和大家聊天。某天晚上,我又到煙仔檔,在板櫈上坐下不久,書局東主一家幾口回來,他們衣着光鮮,在當時澳門的環境來說,是上等人家的裝扮。一家人上樓時,比我大一點點的東主幼女在扭計發脾氣,步上木樓梯之前,忽地把手上的一袋東西摔到地上踩了一下,哭哭啼啼地上樓了。
事後,據大家了解,原來這家人準備乘大船到香港,因為潮汐關係,水太淺,船最後無法開航,要打道回府。小女孩興高采烈地走到碼頭,卻敗興而歸,於是便發了小姐脾氣。一家人上樓之後,大家從地上拾起被踩扁了的紙袋,打開一看:原來是一件踩碎了的雞批。在以餅乾碎和麵包皮為零食的年代,草根小孩何曾嘗過雞批?大家把碎雞批分成兩半,給我和另外一個孩子吃。那半邊雞批的鬆軟鹹香味道,至今沒齒難忘。
所以,有一回晚上在高士德經過一間餅店,看見閘門半落,店員把麵包、西餅一盤盤倒進黑色垃圾袋時,內心的感覺是非常之shock and hurt。
(《十月初五街五十憶》讀後 · 十二)
沈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