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廣益 拉動良性循環
當外圍疫情死灰復燃,經濟復甦又被拖慢,各界一籌莫展。另一方面,國際政經局勢巨浪滔天,俄烏戰事持續,擾亂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場走勢,全球通脹升溫,觸發了本地物價易升難跌的憂慮,令疲弱的消費市場更加難做。
實體經濟無起色,很多人轉戰資本市場尋出路,可惜去年港股表現跑輸大市,散戶隨時損手。今年以來更受外圍戰事影響,疊加上周美國公佈五隻中概股面臨退市風險,避險情緒充斥,觸發港股昨日一瀉千點,創六年低位,累計三月以來已跌逾三千點,人心惶惶。
此時,希望政府“開倉”救市的呼聲高漲。昨日舉行的經濟發展委員會,特首指出周邊地區疫情反覆,為本地經濟前景帶來不確定性,必須審慎積極應對。會後參會者引述特首所言,過去的經援措施有一定成效,未來仍有需要繼續推出相關措施,希望集思廣益,把經援發揮更大效益。政府適時出手救市,應是大概率的事。
疫情以來,政府確保民生福利不減,還推出不同的經援措施,包括發放消費卡╱電消優惠、合條件的中小企及打工仔獲發補助,推動業主減免租金、支持銀行業推出“還息不還款”、推動電子支付平台減免商戶手續費,並針對重災區的旅遊業推出食住遊計劃等……覆蓋範圍廣泛,緩解了企業的經營壓力,並為打工仔保就業創造空間,成效有目共睹。
未來再推經緩措施,是否照辦煮碗?顯然每當經援措施推出後,民間反饋有讚有彈,但政策的邊際效應亦打折扣。如消費卡的發放模式,從一家發卡機構到不同金融機構參與,再到如何用盡額外立減額,幾乎人人都變成“專家”。熱議聲中,消費氣氛卻越來越熱不起來,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漸趨遞減。
倘有新一輪經援措施,相信消費卡的經援模式依舊最受居民青睞,但如何把經濟引流面擴大,甚至帶動居民持續消費,或許不能只從政策資源投放,市場如何構建聯動效應,以起到良性循環效果,值得深思。
春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