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7版:視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謊言治國的絕世伎倆
戰爭換和平?
普京捅了個馬蜂窩
美國疫情為何居高不下?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2 3月7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謊言治國的絕世伎倆

杜 然


    謊言治國的絕世伎倆

    “派對門”事件,揭露英國首相約翰遜知法犯法。執筆時,朝野紛紛施壓,要求他引咎辭職。約翰遜任內先後處理脫歐和新冠疫情,撒謊亦早有前科,但他領導的保守黨政府,在疫情期間卻一度民望高企。如此現象,又應該如何解釋?

    後真相時代的真假戲法

    要解釋英國近年有趣的政治現象,當然要借用一些相關概念,“後真相”是其中之一。六年前,牛津英語詞典選出“後真相”為年度詞彙,其原意相當直白,意指“得悉真相之後”。直至一九九二年,美國劇作家 Steve Tesich在“國家”期刊首次使用“後真相”去描述自己對波斯灣戰爭的看法,自此“後真相”有了“真相本身有時並不重要或不着邊際”的另一層含義。“後真相”得牛津詞典“垂青”,皆因這個詞在當年英國脫歐公投前後,使用率突然激增,在美國大選過程中更創新高,而“後真相政治”的片語,更被媒體普遍使用。說白了,就算政治人物滿口謊言,民眾多數以感覺為先,事實真偽為次。二○一六年美國大選,特朗普即使大話連篇,最終依然入主白宮,是“後真相政治”的典型例子。

    有了“後真相”的時代脈絡,再嘗試解釋約翰遜擔任首相前後的“所作所為”,事情便相對容易理解。去年,德國公共廣播聯盟駐倫敦分局主管兼高級記者迪蒂(Annette Dittert)曾撰文剖析約翰遜的“謊言政治”,當中不乏有趣觀點。

    根據迪蒂的分析,出自約翰遜口中的謊言,不過是問題的冰山一角。從宏觀角度觀察,英國政府近年更嚴重的問題,是躲在一連串廢話背後早已被模糊的真相。美國當代哲學家富蘭克林(Harry Frankfurt)曾言,當一個人撒謊時,他必先知道真相,並時刻留意圍繞着真相的各種事實,唯有這樣,真相才站得住腳。

    從脫歐到抗疫

    然而富蘭克林相信,對於一個慣於胡說八道的人來說,事情孰真孰假根本無關痛癢,反正真相和事實,可隨他任意搬弄。一個人廢話連篇,因為他並不在乎現實的真相為何,他一心只想如何自辯,盡力將謊言自圓其說,去掩飾本身反智兼詭辯一面,最終毒害西方民主制度下重視事實真偽的政治文化。

    在迪蒂眼中,約翰遜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她以去年英國疫苗計劃為例,說明約翰遜常用的政治套路。在全國疫苗接種率達標之後,約翰遜隨即化身人肉錄音機,時時刻刻將接種計劃的成效,跟英國成功脫歐相提並論。抗疫和脫歐,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約翰遜認為,如果英國仍然是歐盟重要成員,必定受到其他成員國的牽制,接種疫苗進度必受拖累。然而如此論述,根本純屬臆測,並無任何事實根據。

    類似的做法,在英國脫歐後的貿易談判過程中,同樣有跡可尋。根據迪蒂的考證,約翰遜大肆吹噓的後脫歐協議,內容幾乎跟其他歐盟成員國之間的協議一樣,他卻信誓旦旦地保證,“新”協議會為英國創造更好的未來,然後再透過社交媒體和小報,傳播這類虛浮不實的訊息。實情是後脫歐協議是否會令英國真正受惠,一切言之尚早,如此自我感覺良好的說法,背後根本沒有任何實質的經濟數據支持。

    若將視野擴闊,觀察後脫歐時期英國和歐盟的關係,約翰遜的“拿手絕活”,同樣教人拍案叫絕。事緣雙方在脫歐協議中達成的“北愛爾蘭議定書”,實施特殊安排,目的是讓北愛爾蘭實際上留在歐盟關稅同盟及歐洲單一市場內,以避免北愛爾蘭與愛爾蘭建立“硬邊界”。然而在此情況下,從英國本土運送到北愛爾蘭的貨物便須經檢查,防止有風險的貨物,進入歐盟成員國愛爾蘭。

    英國社會被集體催眠?

    執筆時,就北愛邊境檢查所致的貿易僵局,英國和歐盟仍在協商,暫未有解決方案。不過約翰遜早在去年三月,就已透過全國直播方式,向北愛爾蘭的商人拍心口保證,直指不存在邊界問題,並呼籲他們將海關報表丟進垃圾桶便可,彷彿“北愛爾蘭議定書”從未簽署過一樣。

    堂堂首相,竟然是正宗山草藥,難道英國傳媒都在集體打盹?英國資深媒體人奧邦(Peter Oborne)跟約翰遜曾私交甚篤,本身是保守黨的支持者。或許在約翰遜任相後遭到冷落,奧邦在近作《襲擊真相》中,不忘向他這位昔日好友“回禮”,在書中拆穿當今英國首相的種種謊言。若奧邦純屬人身攻擊,惹上官司則無疑咎由自取,但約翰遜或許貴人事忙,至今一直就奧邦的“指控”保持緘默。而作為西方社會的“第四權”,英國主流媒體近年似乎亦未克盡己任,監督政府施政。如此現象,同為資深傳媒工作者的迪蒂一語道破:英國大部分的報章,皆由傳媒大亨梅鐸旗下的出版集團控制。集團近年來一直支持脫歐的立場,大概可以解釋約翰遜為何大話連篇,施政卻相對暢通無阻。

    即使傳媒偷懶,一個愛胡言亂語的首相,竟又民望高企,英國社會是否已被集體催眠,沉醉於霧裡看花?答案可能在古希臘哲學中,能窺見一二。在《修辭學》中,亞里士多德認為,說服人的策略有三種:道德訴求、理性訴求和感性訴求。出色的政客,通常擁有將上述三種元素完美混合的配方。若約翰遜的言行理性欠奉,道德底線又屢試新低,則除了“聚旗效應”(泛指領袖面對危機,短期民意支持度上升的現象)以外,他的人格魅力,大概是解釋他仍受英國人擁戴的原因。

    如今,情迷大話王的戲碼似乎快將落幕,這位撒謊成性的英國首相最終命運如何,套一句陳腔濫調,尚且拭目以待。

    杜    然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