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學驅魔的律政實驗
疫情期間,戶外活動範圍受限。廢青上網的時間多了,加上終日無所事事,有意無意之間接觸到敏感資訊,便可能惹禍上身。
今年一月,英國有一單社會新聞,跟右翼極端主義有關。一名青年男子約翰,涉嫌在網上下載七萬份文件,內容涉及鼓吹白人至上主義及如何製造炸彈,被警方落案拘捕,將他視為潛在的恐怖分子。約翰其實並非初犯,他過去幾年一直對散播仇恨思想和言論的網站極感興趣,即使被判感化,仍然無改他的激進思想。法官曾在約翰一封親筆信中發現,這個年輕人對世界總是看不過眼,尤其對同性戀者、移民及自由主義者,更是恨之入骨。
過去幾年,約翰已成為法庭“常客”。去年八月,他更被李斯特城刑事法庭的陪審團一致裁定其擁有的資料,足以策動一場恐怖襲擊,一旦罪成,最高可判入獄十五年。還以爲一切麈埃落定,豈料法官史賓沙卻愛心爆棚,在結案陳詞時,認為約翰的罪行,極可能是年少無知的舉動,應以獨立事件待之,最後判處約翰罪名成立,緩刑兩年。
看似從輕發落,然而史賓沙嚴詞訓斥:約翰距離監獄,其實僅一步之遙,既然這位年輕人“喜歡閱讀”,史賓沙一於投其所好,並開出免受牢獄之災的條件:熟讀英國文學經典,每四個月向法庭報到,並接受史賓沙“文學問答環節考驗”。若表現欠佳,約翰可及早準備,迎接牢獄生活。
文學世界,浩如煙海,就算要求約翰定期提交“閱讀報告”,也得有個“溫習範圍”。在庭上,史賓沙給了些英國殿堂級作家的名字,其中包括湯瑪士·哈代。哈代被譽為英國小說中最偉大的悲劇大師,作品具有強烈的宿命論色彩,故事通常圍繞着人物性格、生活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在《還鄉》、《德伯家的黛絲》中,哈代以寫實主義的筆觸,展現他自成一格的悲劇美學。
從哈代的小說入手,不過是史賓沙為約翰“刮骨療毒”的第一步,這位文學控法官繼而再下三劑精神美沙酮,望以狄更斯、簡·奧斯汀和莎士比亞的作品,幫助約翰戒除極端思想的毒癮。在異端邪說面前,邊緣人最易被蠱惑,史賓沙在判詞中直指約翰內心孤獨,精神空虛,生活中並無交心好友,易受極端組織煽動情緒,但他相信這位迷途少年本質不壞,並將《雙城記》列入書單。這部狄更斯經典名著的開卷,文學迷必耳熟能詳:“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世人面前一片豐盛,世人卻一無所有。”狄更斯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帶出救贖和社會公義的主題,小說男主角卡頓無畏赴死,在斷頭台前一番最後獨白,感人肺腑,亦彰顯人道主義的高尚情操。
有別於其他書籍,小說不可跳讀,讀一本愛情小說,更需要讀者付出時間和情感,在一個又一個充滿衝突的故事中,用心感受書中每一個有血有肉的生命,重投人性光明的一面,這或許是史賓沙為約翰選擇《傲慢與偏見》和《第十二夜》的原因。奧斯汀原本將書名定為“第一印象”。對人對事,第一印象可能是幻象,虛實之間,不乏主觀甚至偏隘的思想白內障干擾,就如後來改名為《傲慢與偏見》中的男女主角一樣,在幸福降臨前,必先進行一場感性與理性間的角力。至於莎翁名劇《第十二夜》,本身又名《隨心所欲》,在喜劇包裝背後,同樣展現出以願望與慾望交織的感情世界,整個故事離不開故事人物僞裝、隱藏和幻覺的身份,透過一連串笑話百出的情節,解開人與人之間的千千心結。拜讀精彩的小說,分享一份閱讀的喜悅與共鳴,藉着故事人物的悲歡欣喜,領悟人間有情,避免墮進一念無明的黑暗深淵,也許就是史賓沙對約翰的菩薩苦心。
杜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