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芯奪片
最近歐盟與美國相繼推出所謂的《芯片法案》,動用國家資源去推動其本土芯片產業的發展,表面上是要減低對國際芯片市場的依賴,實際上是透過控制芯片產業鏈的制高點,遏止中國佔得博弈的主動權。
不過,全球芯片短缺是鐵一般的事實,哪怕是歐美等地也缺芯片。有專家分析,芯片的供應是有周期性的,其供求之間明顯存在所謂的“反饋延遲”。由於芯片的產業鏈較長,涉及的生產技術比較複雜,需求端的變化較難即時傳到供應端,即使供應端收到需求端的訊號,要即時提高產能談何容易,產生“反饋延遲”可以理解。
當然,新冠疫情全球大爆發令芯片短缺問題雪上加霜。持續不斷的嚴峻疫情導致芯片產能大跌,疫情期間因為家居隔離和遠程辦公引爆電子設備的銷量暴漲,芯片需求急增。曾經有一段時間,可謂一芯難求,導致不少熱門電子設備型號嚴重缺貨。
還有,近年新能源車的興起,對於芯片的需求也急增。據專家估計,一輛新能源車所需的芯片,要比傳統的燃油車多出兩到三倍。而且汽車所需的芯片又與電子產品的芯片規格不同,五花八門,技術路線也不一樣,芯片的產能根本無法跟得上。
在複合因素的作用下,全球芯片短缺令世界各國嚴陣以待。問題在於,因應“反饋延遲”的特性,要精準預測未來各類型芯片的需求可謂難過登天。有專家分析一年後某些類型的芯片可能產能過剩,某些類型的芯片可能還是一芯難求。芯片之痛依然嚴重困擾世界各國,“爭芯奪片”的大戲將會持續上演。
在這樣複雜的前提下,也許給我國留了一個機會窗口。短期拼搶貨、中期拼產能不是長遠之計,最終提升芯片的整合技術才是治本良方。我國可以在芯片技術迭代上換道超車,或許能夠突破歐美的聯合圍堵,殺出一條血路也不一定呢!
陳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