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12版:演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舞蹈和神話中的“靈魂鏈”
和諧 尊重 共融
又見藝穗之虛幻真實
迅速普及的抽油煙機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2 1月27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舞蹈和神話中的“靈魂鏈”

張健文


安哲亞德斯 · 埃特爾 攝

    舞蹈和神話中的“靈魂鏈”

    甚具女性特質的女性身體和甚具男性特質的男性身體的動作,在以色列唱片騎師歐瑞的電子音樂中,透過強烈節奏得以系統地重新組合。其中一些身軀要比其他的身軀流得更多汗——由此看出舞者並未裸體,而是穿上了由瑞典服裝設計師麗貝卡 · 海廷特製的戲服。

    這一由近乎完美人體成就的舞蹈已在歐洲多個國家首演,且於去年十二月再次亮相於前東柏林舊熱電廠,原址於二○○六年起改為文化場所,並更名為“柏林電廠”。

    《靈魂之鍊》由以色列著名編舞家沙倫 · 伊爾(又譯伊亞等)及其藝術合伙人兼同胞蓋伊 · 貝哈爾合作導演。觀演時,在筆者的想像中彷彿看見演出變成了一場古老的儀禮。似是完美的身體(此時想到了舞動中的雕塑)把我抽離了現場,聽到了法國符號學家(或更應說是作家)羅蘭巴特一向從容不迫的聲音說道:“以儀禮式姿勢構成的、觀看過數千次的舞蹈,動起來的時候似以動作作為粉飾,掩飾着舞者的裸露,並將演出沉放在一層無用卻又至關重要的舞姿的‘柔婉’之下……”(麗妲 · 布恩吉米諾和貝德勞 · 迪 · 蘇沙的《神話學》巴西譯本)

    憑藉清晰的章節結構,演出看似分成長度相若的段落。每個“章節”都有一到三、四位舞者以特定的舞姿“帶領”着團隊,而其餘的成員則是整齊地演繹着另一類的動作,這讓筆者聯想到閱兵,又或者是演出中的演出,但心中想到的其實更是舞蹈的宗教性,甚至是幻想到原始人的舞藝。

    羅蘭巴特《符號帝國》書中起首數頁內就有東洋書法“無”字。此漢字既謂“無有”、“無存”、“空無一物”外,亦表達出“有”、“存在”相對在天秤上的另一端。而舞,即始於“無”。

    筆者非常希望能告訴這位已故的作家,舞源自“無”:現代漢字“舞”是較晚出現的“無”字變體。從詞源學解構此二字,即可看到“無”三千年前最古老的寫法,象形一個站着的人,其中一種說法是帶着動物尾部作為飾物起舞。有興趣了解這一說法出處的讀者,有《呂氏春秋》的法文譯本可作參考。

    至於今天的“舞”字,是“無”字創製後幾個世紀後才出現,它的上半部分與現代“無”字幾乎相同,只是在下半部分增加了“舛”字,在最原始的文字中象徵着人的雙腳,一右一左。

    這樣就能讓舞蹈傳統的神話起源以及其幾近宗教神聖的源流,得以堂堂正正地浪漫化。

    演出的製作機構美茵茲州立劇院以德文指出:“受到愛情強烈情感的啟發,《靈魂之鏈》把現代舞和電子音樂與扣人心弦的現代舞結合在一起。”英文版即用到“(兩者之間)現代、誘人的融合(marriage,直譯即婚姻)”這類字眼。

    “舞蹈美茵茲”舞團總監多而蔓在推介演出時以“Handschrift”(“特點”,直譯即“簽名”、“手書”)一詞指出:“《靈魂之鏈》有着她(沙倫 · 伊爾)藝術風格的獨到之處,一方面演出以深厚的芭蕾舞功底為基礎,另一方面以其節奏騰奔、動感十足的電子音樂為特點。”

    有趣的是,粵語有法文借詞“芭蕾舞”,第一個漢字在歷史上曾指涉巫術施舞時用到的一種香草,出處是公元前四或三世紀寫下的一首詩《禮魂》。澳門郵電局二○一五年發行由畫家潘錦玲設計的《九歌》郵票時,也同時把這首古詩推介到葡語世界。

    可惜,筆者只看到了一次演出,而不是“數千次”。在想像的神話中重構此演出的同時,我拋開所有人類學理論和批判思考。這裏,筆者實在不能不把實現這種美的舞者的名字一一提及:艾拔圖 · 特里比爾、安碧 · 潘斯特、博雅娜 · 米特羅維奇、柯內留斯 · 米克爾、克里斯泰爾、黛莉亞、費德里克 · 隆戈、芬恩 · 萊克伯格、約翰、路易 · 圖理奧、坂野真麻、瑪德琳 · 哈姆斯、瑪瑞嘉 · 斯拉韋茨、馬蒂 · 塔魯、米麗娜 · 維瑟、娜拉 · 蒙塞庫和薩舒利 · 尚塔(按原文英文字母順序排列)。

    最後,演出用到的羅德里戈 · 萊音樂傳到了腦海,他的作品最為本澳聽眾熟悉不過了。

    (葡文原文於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七日《澳門論壇日報》評論版刋出,拙文為筆者翻譯、重寫的中文版。)

    張健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