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8版:澳門街 上一版3  
      本版標題導航
優秀青年設計師領風騷
太空時代的建築
水浸纏繞小城半世紀
開墾綠化
龍環葡韻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2 1月16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太空時代的建築

田中泓


    太空時代的建築

    田中泓

    自二○一九年底世界受一波又一波的新冠肺炎影響,小城與外地的往來,除了與內地的通關,與其他地區基本上是斷絕的(事實上也不是完全斷絕,不過回來時需要接受一段時間的醫學隔離)。因此,在過去兩年,除了因工作乘飛機去過一趟上海,間中也因事去過幾次珠海,我基本上留守在澳門,小城的事物始終有限,我感受到寫文章的內容也開始進入“內捲”的狀態(即是開始覺得找不到新的內容,只能不斷地在本地重複尋找)。

    真的想寫寫一些外面的事物,恰巧執筆前,從報章得知,我國的神舟十三號航天員,完成手控搖操交會對接試驗,將天舟二號貨運飛船與空間站組合體進行交會對接(見附圖上圖),這是我國航天科技的一大成就。中國是繼美、俄後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去年十月十六日搭載三名航天員到太空,他們進行中國迄今為止時間最長的一次駐留在太空的任務。三名太空人已先後進行出艙、太空課堂等活動,相信這將會引起更多人(尤其是我國年輕的一代)對航天科技及事業的興趣。

    作為建築師,我更關心航天科技對建築及設計的影響。

    首先,航天員駐留的空間站就是一種建築,由不同的艙組合,形成了一種具可變性及組件式的建築空間。由於空間站“懸浮”在太空,理論上,太空艙可以從不同角度相互組合,形成地球上難以實現的空間模式。

    另外,太空艙內部的設計,從報道可見(見附圖下圖),艙內的空間設計具有很強的可變及多功能性,即是說,同一個空間,可以是空間站的控制室、也可以是太空實驗室、也是航天員的生活空間,他們在該處工作、運動、用餐。太空艙內牆壁上掛滿了不同的工具和設備,就是要滿足不同的用途。

    這樣的設計,會對地上的建築發展有影響嗎?答案是肯定的。(上)

    tianzh.mo@gmail.com

    http://tianzh.blogspot.com/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