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16版:演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一場尋根的療癒之旅
我們曾經這樣買外賣
金碧輝煌中見地道特色
苦水吐出個未來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2 1月13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我們曾經這樣買外賣

梯 亞


(圖一)《神童歷險記》(一九六一年)裡,帶着飯下班回家的謝賢。


《花樣年華》裡這場張曼玉下樓買外賣的戲,王家衛不僅採用慢鏡頭,還以近鏡來拍攝張曼玉手中的飯,其用心已經不僅僅是展示那個時代的印記而已,還似乎有意將那個時代提升到神話的層面。


(圖二)在胡金銓導 演的《大地兒女》中出 現的搪瓷飯

    我們曾經這樣買外賣

    在不算特別久遠的年代,我們曾經一如張曼玉那樣買外賣。以上世紀六十年代為背景的電影《花樣年華》(二○○○年),戲裡的張曼玉拿着個保暖飯壺,光顧街邊小販買雲吞麵,然後帶返家吃。在即用即棄的外賣飯盒面世之前,自備飯(音“烹”)買外賣是那個時代的標識。不僅外賣,那時候很多人(尤其是藍領工人)早上上班時都會拎住盛着飯菜的飯,帶到工作場所待到午飯時吃。這樣的畫面,我們都很容易從《工廠少爺》(一九六三年)、《工廠皇后》(一九六三年)、《親上加親》(一九六六年)、《毒女》(一九七三年)等電影裡看得到。

    常用的飯有兩種。一種是像張曼玉所用的、帶保溫功能等飯壺,這種飯即使在較近期的港產片中仍偶有現身,例如《天涯海角》(一九九六年)、《鬼馬狂想曲》(二○○四年)和《天水圍的日與夜》(二○○八年)等。另一種是不帶保溫功能的飯,這種由銻、鋁合金或不銹鋼製造的飯,在六十年代的電影裡最為常見。此外,還有一種搪瓷飯,似乎只會在以北方為背景的電影裡出現,例如胡金銓導演的《大地兒女》(一九六五年)和關錦鵬導演的《長恨歌》(二○○五年)。

    在不帶保溫功能的飯中,有一種由數個分隔組成的飯(見圖一、二),其名稱一直困擾筆者。記得小時候澳門老家把這種飯叫做“喇打”,這個“喇打”究竟是什麼來頭?廣東方言?葡語還是筆者胡亂猜測的英語源頭larder?曾向多位同輩的香港朋友討教,卻似乎沒有人聽過“喇打”此一叫法。

    (香港電影裡的吃喝 · 八十三)

    梯  亞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