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質生產力突破經濟適度多元
在昨日舉行的中央政府駐澳門聯絡辦公室二○二五年新春酒會上,中聯辦主任鄭新聰回顧總結過去一年國家和澳門特區發展歷程,指出要聚焦經濟適度多元,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產業,努力實現重點產業發展有目標、有政策、有項目、有成效;行政長官岑浩輝則表示將以更大力度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加強統籌協調,大膽改革創新,力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取得新的實質性進展。特區第六屆政府履職即將“滿月”之際,這些論述讓筆者在思考澳門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上有了新的指導和啟發,在此試析一二。
實際出發 培育新質
經過二十五年接續奮鬥,“經濟適度多元”,必將在新的一年取得新突破,開創新局面。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突破口,並非特指某個具體的產業或項目,而是其中蘊含的先進生產力。回顧上個月國家主席習近平視察本澳時,他對高科技領域給予重點關注:在聽取粵澳共建中醫藥高端科技支撐平台的情況介紹時,對其整合多學科先進技術助力中醫藥走向世界的做法表示肯定;在澳科大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澳科衛星科學與應用數據中心,他充分肯定“澳門是能夠做高精尖、國際一流科學研究的”,“這是澳門同內地在高科技領域深化合作的成功範例,展現澳門科技界卓越的創新創造能力”。還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六月,一位本澳居民作為史上首位“澳產太空人”,成功入選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四批預備航天員,將作為載荷專家執行空間站和載人登月任務。
厚積薄發,未來可期。以航天科技為縮影,結合自身優勢和資源稟賦,本澳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已探索出了一條符合本土實際和國際競爭力的可持續路徑。
所謂新質生產力,不僅體現在像航空航天這類“高大上”的未來產業裡,本澳“1+4”多元經濟新格局,兼顧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精準對接深合區總體發展規劃,讓以科技創新為鮮明底色的新質生產力,在衣食住行遊各細分領域均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每位居民的日常生活,亦為突破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高質量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助推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注入着穩健動能。
澳門+橫琴 加速引才
推動新質生產力關鍵,在於澳琴深化區域協作。在大灣區協同發展的“主引擎”運轉下,新質生產力強勢賦能“1+4”經濟新格局,推動本澳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實現“老樹發新芽”;同時吸引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培育新興產業,加速本澳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的步伐。
近年來,依托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粵澳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園、跨境電商產業園等一批創新載體和平台,本澳從研發源頭把握科創自主權,善用“兩制”之利,於深合區加速產學研良性循環的效率。澳門大學和澳門科技大學在深合區建立的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珠海澳科大科技研究院兩個產學研示範基地,充分發揮其在中葡人才交流中的優勢,吸引國際優秀人才,分別依托各自國家重點實驗室,圍繞新材料、大健康、智慧城市、生物醫藥、微電子、現代中醫藥、人工智能等核心產業開展科技研發,與企業進行產學研深度合作,並孵化了一批科技型企業。這些有益探索與實踐,在積極參與“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中不斷壯大着新質生產力,為本澳多元經濟格局的成熟定型“強筋健骨”。
有效市場 有為政府
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放緩,以創新與合作把握產業變革新機遇,挖掘經濟發展新藍海,已成為國際社會普遍共識。我國經濟正處於向以創新為核心的新發展模式關鍵轉型期中,由新質生產力驅動的中國式現代化願景,必將佔據重要位置。
打造具有全球性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大戰略定位。新質生產力將促進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高效配合,成為“一國兩制”事業高質量發展的試金石。港府在今年施政報告中亦充分強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性,本澳亦要緊跟趨勢,鞏固所長、積極作為,用新質生產力打開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突破口,不斷完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人才鏈,建立健全創新生態,加快推動特色產業形成規模。海納百川,有容乃見“中國澳門”國際都市之“大”,方能吸引更多全球頂尖科技人才和海外創業者紛至沓來,追尋屬於他們的中國夢。
新 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