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力爭電競城市稱號
“電競城市”這個聽起來頗具賽博朋克味道的科幻感名詞,在今年被反覆提起,尤其早前上海舉辦的“電競上海全民錦標賽”,更是直接在會上將洛杉磯、巴黎和上海並列為全球三大電競城市。儘管這個排名未見得受國際認可,甚至有炒作名詞的嫌疑,卻也反應了事實。之所以這麼說,不僅是因為上海確實是中國線下電競賽事舉辦佔比最高的城市(百分之十七點八),比杭州的百分之七點三和北京的百分之六點五加起來還要多,更加重要的是電競產業對整個城市經濟發展所起到的推動力正在逐步增長。
宛如史提芬史匹堡的熱門電影《挑戰者1號》那樣,遊戲和現實的邊界正在逐漸消解。遊戲中所取得的勝利愈來愈深刻地影響現實生活的經濟,一個直觀的例子就是韓國。
二三年《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中,Faker所在的戰隊T1以壓倒性優勢,在首爾九老區高尺天空巨蛋體育場抱起了S13的獎盃。這是韓國時隔五年重新在本土主場作戰捧起獎盃,也是十年以來全韓國經濟效益最為明顯的一場比賽。光是體育場本身的一點八萬張門票,就在預售開始後不到十分鐘全部售罄,其定價以八萬到二十四萬五千韓元不等的門票,直接帶來了四十億韓元的收入。再加上韓國全國CGV電影院的聯動直播,光華門廣場的大型熒幕直播、T1隊服等賽事周邊的熱賣——根據韓國開發研究院的估計,這屆全球總決賽的直接或間接受益將高達兩千億韓元。
巨大的經濟效益所有人都看在眼裡,因此這兩年全世界都掀起了各式各樣的電競熱潮,或者是鼓勵私人企業舉辦電競賽事,又或者像是上海這樣直接由政府下場來為電競背書,舉辦全民賽事。但是城市無法選擇電競,是電競選擇城市。對於電競賽事的良性發展來說,兩個條件是不可或缺的:扎實的現代基礎設施以及較高的文化包容度。
前者無需贅述,最好的反例就是印度。印度對電競賽事的舉辦可以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糟糕的電力基礎設施及電腦設備,甚至都不具備賽事舉辦的基礎條件,也就不能責怪印度的電競選手們長期處於營養不良的尷尬狀態了。
假如基礎設施是敲門磚,那麼文化包容度則是決定電競賽事能走多遠的催化劑了。所謂文化包容度,可以簡單理解為接受不同事物的能力。在這個意義上,上海確實是一枝獨秀的電競之城,全國範圍內唯一能與之一戰的恐怕也只剩成都了,雖然僅從經濟效益來看,離電競城市的稱號似乎還有一些距離。但電競城市的爭奪,已經在全世界悄然地開始上演了。
留雨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