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宅遷移
蔡姓老同學傳來好消息,元月五日,其大伯、旅菲愛國華僑蔡由成建造的振成樓,成功整體平移到位。這座由屋主後人無償捐獻給石獅市政府的“番仔樓”,準備闢為石獅華僑歷史博物館。
振成樓平移是去年十一月動工的,採用的是用液壓千斤頂抬起樓房擱置於鋼滾槓之上,再用捲揚機滑車鋼絲繩組合的牽引設備來拖動大樓。無縫鋼管製作的鋼滾槓下面的走道用水泥混凝土事先鋪設。隨着樓房的移動,鋼滾槓要不斷往前挪移。這種移動重物的施工方法是我國傳統的搬運重物的方法,需要設置不大於十度的坡度。由於振成樓原址比規劃遷移的新址地勢來得高,這就十分有利於工程展開。施工作業一步到位,移動距離共六十米左右,順利遷移至政府規劃的新址之處。
我國整體搬遷施工技術已經十分成熟。蔡同學介紹,廈門此前有過成功遷移幾幢樓房的案例。最近的一例是位於廈門海滄區的一幢民國時期的“番仔樓”,前年十一月十三日完成平移。海滄“番仔樓”的平移採用的是水準液壓千斤頂水準頂推的施工技術,先橫向平移再轉向縱移,共移動六十多米。這與石獅振成樓的平移工程所採用的施工方法有所不同。
二○○二年《澳門日報》報道了一則莆田古宅原樣整體易地搬遷的消息。因莆田舊城改造,原坐落於莆田市區下務巷的明代士大夫宅第林潤故居原樣搬遷至莆田一中新校園東南側。列為莆田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這座大宅第,建築面積約二千五百平方米,內含我國半導體材料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中國太空材料之母林蘭英故居。
有歷史價值的大宅古厝,應該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合理利用。“番仔樓”變身華僑歷史博物館,譜寫華僑愛國愛鄉新華章。
石 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