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倡革新航權制度 擴朋友圈
【本報消息】去年澳門國際機場旅客量逾764萬人次,按年升48%,為疫前一九年的近八成。有學者表示,澳門民航業復甦進程受國際航線恢復限制,期望新一屆政府改革現有航權制度,提升基地航空公司營運效率,回應國家對澳門擴大國際“朋友圈”、強化內聯外通的要求。
基地航企巨額虧損
二三年一月疫後通關復常以來,全球民航業恢復進程加快。其中,內地有龐大內需支持,境內航線恢復理想,帶動機場客量復甦。去年粵港澳大灣區中,廣州白雲機場、深圳寶安機場、珠海機場三個機場客量齊創歷史新高,分別達7,636.9萬、6,148萬、1,297萬,按年增20.89%、16.6%、13.2%。澳門國際機場則有764萬,恢復至疫前近8成,與香港情況相若。
雖然本澳民航業復甦進程理想,但據政府向立法會提交的資料透露,本澳基地航空公司仍經營困難,需尋求股東注資達16億澳門元。
有學者表示,大灣區機場密度高,區內的機場、航企要跳出當地城市市場,把客運、貨運的攬客範圍延伸至大灣區,會遇到競爭,故要強化競爭力,提升營運效率。目前本澳基地航空公司在航線專營權、疫後民航業復甦的大勢下仍有巨額虧損,反映經營效率、管理團隊未符合社會預期。股東除注資,也需提出要求,包括強化內部管治能力,提升經營效率、制訂長遠發展規劃,否則長貧難顧,持續注資無助改善問題。
開放競爭配合發展
本澳航線專營權有近三十年,隨着本澳社會、經濟發展邁向新階段,有需要檢視現有制度是否符合未來發展方向。如現有制度未能配合澳門拓展國際市場、推動客源多元的長遠發展方向,有需要改變現行制度,透過適度、有序、開放的競爭,引導航企配合澳門長遠發展。
回顧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底在澳提出的四點希望,其中提到擴大國際“朋友圈”。日前中央港澳辦、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強調港澳的“內聯外通”作用,澳門民航業在當中擔當重要位置。特區政府持有基地航空公司逾兩成股權,有需要提升話語權,向中央反映實況,推動本澳民航業發展,配合國家及本澳長遠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