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翁尋述百家姓(代序)
編者按:冬春軒《百家姓考》(上下冊)新書發佈會,於今日下午二時假澳門塔石體育館書香文化節舉行,歡迎讀者參與。
冬春軒翁以九十高齡用四百三十八天,完成詮釋《百家姓》。由二〇一六年五月廿九日始,至二〇一七年八月十日百家姓終,在《澳門日報》新園地“筆雯集”專欄,每天一稿,無一日間斷,誠屬難得。
本人熱愛冬翁著作,也是用四百三十八天,無一天間斷在澳門日報電子版“剪輯”,收藏在我的“冬春軒”文件夾內。
庚子新春始,人人宅居防疫,不得外遊,試看疫情,方感澳門福地。念多年陋室雜物,正好值此整理一下。偶然翻出前自裝釘冬翁的《千字文》、《三字經》兩本“線裝”,便聯想起三年前冬翁已脫稿的《百家姓》,應趁此緣,加以整理裝釘。
打開“冬春軒”文件夾,四百多頁,大約齊全。經多天左右挪移,編排目錄,分成二冊。惟發現短缺三姓,屈指三年,“新園地”電子版也無容尋找;原可向冬翁取稿,又暫不想冬翁得知,若能圓滿裝釘,奉上時可博冬翁一粲。憑直覺,微信與楊永權兄,說明來意,缺漏三姓,如何尋找?楊兄說:他亦有剪報,原來永權兄也是對《百家姓》每天有剪輯,不缺一姓。且對姓氏這門,一向甚感興趣,常寫有與《百家姓》之專論文章,我即求可否給予增入《冬翁尋述百家姓》的附錄中,並謂雖未得冬翁允,憑兄與冬翁交情,諒不我怪也。後徵得楊兄同意,收為附錄。
如是得獲補漏三姓,並增五篇附錄,圓滿功德,謝楊兄所賜。
冬翁撰稿,有時限於篇幅,寫至某姓時或不能細述,故用“尋述”二字。及後由冬翁正名為《百家姓考》。
《百家姓考》選用“趙錢孫李”開頭的宋版本《百家姓》,在古時是兒童識字課本,通常指“三百千”就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明代思想家呂坤說:“(兒童)初入社學,八歲以下者,先讀《三字經》以習見聞,讀《百家姓》以便日用,讀《千字文》以明義理。”原《百家姓》雖是啟蒙識字課本,但經冬翁一解讀,卻是另一種昇華。除了言述每一家姓的源流,並包羅了春秋時代的諸侯、大夫、姓氏體系、居邑的記錄。從而引申到天文、地理、音樂文化、歷代的名人佚事、宗教思想體系,介紹了各類的經典書籍所及的內容和故事。誠屬一座包羅萬象的文學寶庫。
冬翁别號“老頑童”,文筆嬉笑怒駡集於一身,寫作像是信手拈來,實是博覽群書,形諸筆墨。試看三八八頁“程”姓,題為“尊師重道立程門”。頭段用納蘭性德詞“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引出“程”為何物?跟着是《說文解字》(簡稱《說文》):程,品也;十髮為程,十程為分,十分為寸。原《說文》解“程”的“品”,程是度量的總名,所以有里程、路程。納蘭性德的“山一程,水一程”,是指一段山路,一段水路。我又聯想到上海畫家“程十髪”之姓與名意思。中段用《元和姓纂》指出“程”姓的源流。尾段介紹“程”姓歷代名人及宋代哲學家程顥、程頤及其門人尊師重道立雪程門的故事。約七百字的文章,陳情各異,但圍繞着一“程”姓,卻是一氣呵成,絕無煩悶之感。
《幼學瓊林 · 地輿篇》:黃帝畫野,始分都邑。邑是古代區域的單位。《百家姓考》帶有邑字右旁(阝)的家姓,佔有二十多個,《說文》“邑,國也。從囗”,這裡的“國”是封地,春秋時代,公、侯、百、子、男根據爵位尊卑不同而分别有大小不同的封地,故邑做右旁組成的字多與城邑名、“國”名有關。如鄭姓,鄭是周厲王少子鄭桓公的封地,在今陝西省華縣西北,故華縣古稱鄭縣,距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了。有些姓,除了表示姓氏、地名外,其餘沒有什麼字義,如邢姓、邵姓等等。冬翁在邢姓解“邑”字較詳,通過《說文》、《爾雅》、《玉篇》、《太平御覽》及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等,從金文、篆文、隸變至楷書解述。又從《釋名 · 釋州國》:“邑猶俋也。邑,人聚會之稱也。”因此,凡人眾聚居之地皆可稱為邑,故大至國都,小至部落,皆通稱為邑。
三〇四頁“丘”姓,或問“丘”、“邱”是否相同?答案是“然”也。原因孔子名丘,清雍正三年,上諭除《四書五經》外,凡遇“丘”字,並加上邑旁為“邱”,以避諱“大成至聖”也。冬翁在此篇除車天車地謔說“丘富”營長外,還引《孔子家語 · 致思》說了一孝行故事:丘吾,春秋時人,少好學問,周遍天下,歸而親亡。夫樹欲靜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待,遂投水而死。孔子令弟子引以為戒。
《百家姓考》一九四頁“黃”姓,題為“你我都有一個黃婆”。“黃”字很通用,可以說除少數幼兒外,人人皆識,不用查字典。但若要查字典,查什麼部首?或許有些人不識了,非艸也非田,原“黃”字本身就是部首,是查黃部。還有的是:若是簽名,要注意正確的寫法:“廿一田八”的“黃”才是,否則或會弄成法律不承認的協議。憑着冬翁的妙筆,說“黃”的顏色,本是正色,因在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土”,是屬東南西北中的“中”,是中央。《幼學瓊林 · 歲時篇》:“中央戊己屬土,其色黃,故中央帝曰黃帝。”而今人以黃色為淫褻,白色為恐怖,亦即今之社會以淫褻為正色,確有“黃鐘毀棄,瓦釜雷鳴”之嘆!
“黃”姓還有很多引申,特指出標題的“黃婆”,不是“黃臉公”、“黃臉婆”,是道家修煉的一句“名相”。吕岩《七言》詩云:“九盞水中煎赤子,一輪火內養黃婆。”是指人的脾。蘇東坡《與孫運句書》:“脾能母養餘臟,故養生家謂之黃婆。”
再選一篇二九二頁“梅”姓,題為“踏雪尋某”,原這“某”字是梅字。《說文解字注箋》作者徐灝說:“某,即今酸果梅字。因假借為誰某,而為借義所專,遂假梅為之。”雖經解釋,若未看冬翁此篇文章,還是不明所以。原古老的字典如《說文》是沒有梅字的,“某”就是梅字,蓋“某”字的上半部是“甘”,象徵甘酸的梅果,後來有加上“木”旁的是為“楳”,則“某”、“楳”猶如“梁”、“樑”也。經篆文、金文隸變後,楷書承接古文和篆文,分别寫作“槑”,像朵朵梅花。朱駿聲曰:“五味之美皆曰甘。從木從甘,會意也。”這是“某”為“梅”字的理由。所以清 · 徐灝有此說。可見作為不定代詞的“某”,是後來才出現的。
其他引申不細說,此篇引來一對聯,頗為有趣,值得共賞:
DO RE MI FA SO LA CI
獨賴梅花梳臘雪
日依山勢舞流溪
1234567
冬翁寫《百家姓考》時,已屆九十高齡,猶能妙筆生花,可以“雞啄不斷”連篇累牘說不完,正如他說,惟恐觀者覺沉悶,有時要“說三道四,車天車地”來圍繞姓名有關的問題,諸如字源以及其演變字之音義等。
二〇二三年中,無論是“世衛”組織宣佈,或是中國古時說的“大疫不滿三”,我相信三年疫情,應是基本截止了。於是將裝釘好的《百家姓考》上、下冊,呈與澳門文化廣場老總陳雨潤先生,說明業經冬翁俯允,取名《百家姓考》,冀能將此“冬翁的啟蒙三件寶之一(前已出版了三字經、千字文)”,由澳門出版協會出版,以求薪盡火傳,留金針於後世。陳總閱後,欣然接納,極力支持,選拔飽學能仁,歷一年時間,進行對遺漏的古字整理,多重校對,獲已完成。加上各大德名賢,加持賦就,眾緣和合,付梓可期。使澳門出版文化增添一光彩,誠可喜可賀!
譚漢鈞